2015 年 7 月 20 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与清华大学携手,在生态城设立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简称 “清华天津电子院”)。成立十年,清华天津电子院在生态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成果转化答卷:累计孵化聚集企业 152 家,其中 “清华基因” 企业占比超 60%;企业总估值约 44 亿元,营收超 16 亿元;搭建 6 个技术和应用平台,建成我国首条跨材料体系微纳光电子芯片代工生产线;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等 50 余项荣誉。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闭环模式。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系统集成难、转化周期长等挑战,电子院从建院起就整合政产学研金要素,构建 “科研 — 验证 — 产品化 — 产业化” 定向转化模式,并推出电子系、电子院、校友会 “三位一体” 联动体系、首席科学家制度等保障机制,精准破解供需失配、协同失调等难题。
通过与大企业、兄弟院系联动,电子院既推动清华技术落地,又将企业需求反馈至学校,形成 “社会信息输入 — 科研成果输出” 的闭环。这种双向流动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成为科技转化的 “加速器”。
源头科技供给是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基石。十年来,清华天津电子院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持续强化源头创新能力。累计对接 150 位清华教师,储备 100 余项前沿技术成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屡有突破。
电子院组建 32 人首席科学家队伍、43 支工程研发团队,联合培养 178 名创新创业工程硕士,为持续创新储备了坚实的人才力量
为让实验室成果顺利走向市场,清华天津电子院搭建起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6 个技术和应用平台(3 个技术平台、3 个应用平台)提供研发中试和规模化生产服务,填补 “工程化缺口”;设立超 13 亿元基金,投资 132 个项目(75 个来自京津冀),破解企业早期融资难题。目前,孵化企业已产出大模型部署方案、智能驾驶芯片、超光谱传感芯片等 100 余项新技术产品。
国家部委
天津市
生态城
2015 年 7 月 20 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与清华大学携手,在生态城设立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简称 “清华天津电子院”)。成立十年,清华天津电子院在生态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成果转化答卷:累计孵化聚集企业 152 家,其中 “清华基因” 企业占比超 60%;企业总估值约 44 亿元,营收超 16 亿元;搭建 6 个技术和应用平台,建成我国首条跨材料体系微纳光电子芯片代工生产线;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等 50 余项荣誉。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闭环模式。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系统集成难、转化周期长等挑战,电子院从建院起就整合政产学研金要素,构建 “科研 — 验证 — 产品化 — 产业化” 定向转化模式,并推出电子系、电子院、校友会 “三位一体” 联动体系、首席科学家制度等保障机制,精准破解供需失配、协同失调等难题。
通过与大企业、兄弟院系联动,电子院既推动清华技术落地,又将企业需求反馈至学校,形成 “社会信息输入 — 科研成果输出” 的闭环。这种双向流动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成为科技转化的 “加速器”。
源头科技供给是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基石。十年来,清华天津电子院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持续强化源头创新能力。累计对接 150 位清华教师,储备 100 余项前沿技术成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屡有突破。
电子院组建 32 人首席科学家队伍、43 支工程研发团队,联合培养 178 名创新创业工程硕士,为持续创新储备了坚实的人才力量
为让实验室成果顺利走向市场,清华天津电子院搭建起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6 个技术和应用平台(3 个技术平台、3 个应用平台)提供研发中试和规模化生产服务,填补 “工程化缺口”;设立超 13 亿元基金,投资 132 个项目(75 个来自京津冀),破解企业早期融资难题。目前,孵化企业已产出大模型部署方案、智能驾驶芯片、超光谱传感芯片等 100 余项新技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