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从一张白纸上白手起家,在盐碱荒滩上建成一座绿意盎然、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这座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于2008年9月28日开工建设,在中新双方共同推动下,实现了从“生态城市”向“活力城市”、“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花园城市”向“四宜城市”的转变,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局面正徐徐铺开。
生态画卷在这里绘就
生态城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经过15年开发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到1100万平方米,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早在2008年开发建设之初,中新专家团队就制定了世界上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准确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发布全国首套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在社区、工厂、产业园区探索“低碳—超低—近零—净零”减碳路径;率先实施天津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将无价的生态系统 “有价化”。此外,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单位GDP碳排放强度145.3吨CO2/百万美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三分之一盐碱荒滩、三分之一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污染水面的原始条件,生态城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水体景观再造、盐碱地绿化三大工程,体现了在恶劣初始条件下实现生态立城的示范效应。围绕“人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建设目标,打造了32公里绵延互通的城市绿廊、40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
生态城严格落实绿色建筑100%标准,绿色建筑面积超过2400万平方米,成为北方唯一的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基地。积极开展零能耗建筑探索实践,推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全市首座实用型零能耗智慧建筑,建成零碳智慧能源小镇,推广装配式、被动式建筑,吸引绿色建材、装备制造、设计咨询等机构落地,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绿建产业年营收超过150亿元。
产城融合从这里发力
生态城牢牢把握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向,着力发展以人的智慧、健康、生活为生产力的产业,不断增加“含绿量”、提升“含金量”、丰富“含新量”,形成智能科技服务、文化健康旅游、绿色建筑与开发等主导产业集群。累计市场主体突破2.8万家,产业税收占比达到76%。
积极吸引央企上下游项目落户,引进中国核工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一批大院大所和优质项目,北京投资来源企业占比超过40%。与清华大学共建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成功转化30余个高科技含量创新项目。雏鹰、瞪羚、国高企等规模持续壮大,着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生态城自带开放气质。中新双方联动发力,推动设立驻新加坡联络处,围绕绿色低碳、智能科技、文化旅游、生物医药、港口航运服务等产业。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和世界智能大会永久展示基地,生态城围绕“惠民、兴业、善政”,推出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42个应用场景。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国家“双智”试点,搭建“车城网”信息平台,开放了全市首批16.6公里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年底将达到151公里,全面构建自动驾驶应用生态圈。建成年产能20万辆的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高端智能制造加速崛起。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正式运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专业数据服务,数字经济年营收超过400亿元。
生态城还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兴城,建成开放国家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等13个主题景区,精心塑造距离北京最近的36公里魅力生活海岸线,2020年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综合游客接待量有望突破1千万人次。
幸福之路从这里起航
生态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由“基本满足”向“优质均衡”跨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区域常住人口突破13万,在校在园学生跃升到3.5万人,城市吸引力、辐射力与日俱增。
近日,生态城第四社区获批住建部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是天津市目前唯一入选社区。生态城基于其特有的“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模式,分级配备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高品质生活配套,为居民打造了500米半径优质生活圈。
在教育配套方面,坚持品牌化、集团化办学,引入南开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附校、北京师范大学附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培育生态城实验小学、第一中学等自主教育品牌,突出双语教育、生态教育等办学特色,为天津市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发挥支撑作用。
在医疗服务方面,着力引入名院名医,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天津大学新城医院陆续开诊运营,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滨海院区正式建成,形成“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区内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8.2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中新双方将共同谋划支持生态城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中新合作升级版。生态城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绿色生态之城、智慧创新之城、合作开放之城、活力幸福之城,推动中新双方合作迈向新境界、新高度,努力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典范。
国家部委
天津市
荏苒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从一张白纸上白手起家,在盐碱荒滩上建成一座绿意盎然、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这座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于2008年9月28日开工建设,在中新双方共同推动下,实现了从“生态城市”向“活力城市”、“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花园城市”向“四宜城市”的转变,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局面正徐徐铺开。
生态画卷在这里绘就
生态城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经过15年开发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到1100万平方米,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早在2008年开发建设之初,中新专家团队就制定了世界上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准确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发布全国首套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在社区、工厂、产业园区探索“低碳—超低—近零—净零”减碳路径;率先实施天津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将无价的生态系统 “有价化”。此外,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单位GDP碳排放强度145.3吨CO2/百万美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三分之一盐碱荒滩、三分之一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污染水面的原始条件,生态城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水体景观再造、盐碱地绿化三大工程,体现了在恶劣初始条件下实现生态立城的示范效应。围绕“人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建设目标,打造了32公里绵延互通的城市绿廊、40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
生态城严格落实绿色建筑100%标准,绿色建筑面积超过2400万平方米,成为北方唯一的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基地。积极开展零能耗建筑探索实践,推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全市首座实用型零能耗智慧建筑,建成零碳智慧能源小镇,推广装配式、被动式建筑,吸引绿色建材、装备制造、设计咨询等机构落地,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绿建产业年营收超过150亿元。
产城融合从这里发力
生态城牢牢把握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向,着力发展以人的智慧、健康、生活为生产力的产业,不断增加“含绿量”、提升“含金量”、丰富“含新量”,形成智能科技服务、文化健康旅游、绿色建筑与开发等主导产业集群。累计市场主体突破2.8万家,产业税收占比达到76%。
积极吸引央企上下游项目落户,引进中国核工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一批大院大所和优质项目,北京投资来源企业占比超过40%。与清华大学共建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成功转化30余个高科技含量创新项目。雏鹰、瞪羚、国高企等规模持续壮大,着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生态城自带开放气质。中新双方联动发力,推动设立驻新加坡联络处,围绕绿色低碳、智能科技、文化旅游、生物医药、港口航运服务等产业。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和世界智能大会永久展示基地,生态城围绕“惠民、兴业、善政”,推出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42个应用场景。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国家“双智”试点,搭建“车城网”信息平台,开放了全市首批16.6公里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年底将达到151公里,全面构建自动驾驶应用生态圈。建成年产能20万辆的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高端智能制造加速崛起。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正式运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专业数据服务,数字经济年营收超过400亿元。
生态城还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兴城,建成开放国家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等13个主题景区,精心塑造距离北京最近的36公里魅力生活海岸线,2020年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综合游客接待量有望突破1千万人次。
幸福之路从这里起航
生态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由“基本满足”向“优质均衡”跨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区域常住人口突破13万,在校在园学生跃升到3.5万人,城市吸引力、辐射力与日俱增。
近日,生态城第四社区获批住建部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是天津市目前唯一入选社区。生态城基于其特有的“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模式,分级配备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高品质生活配套,为居民打造了500米半径优质生活圈。
在教育配套方面,坚持品牌化、集团化办学,引入南开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附校、北京师范大学附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培育生态城实验小学、第一中学等自主教育品牌,突出双语教育、生态教育等办学特色,为天津市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发挥支撑作用。
在医疗服务方面,着力引入名院名医,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天津大学新城医院陆续开诊运营,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滨海院区正式建成,形成“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区内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8.2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中新双方将共同谋划支持生态城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中新合作升级版。生态城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绿色生态之城、智慧创新之城、合作开放之城、活力幸福之城,推动中新双方合作迈向新境界、新高度,努力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