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滨海新区企业复工复产被视作经济发展的风向标。1月下旬以来,多家知名企业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央广、央视、《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央媒持续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央媒涉及滨海新区复工复产企业的相关报道已有950余篇,其中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等重点栏目报道新区企业10次,新华社播发通稿30多篇。
截至2月22日24时,滨海新区复工复产企业总计493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3家(含工业100强企业99家),复工复产率75.6%。央企119家,国企415家,外企482家,民营企业1851家。
抗击疫情伊始,《人民日报》迅速报道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提前复工,24小时连续生产,全力支持下游口罩厂商生产。之后,拥有1500多家各类生物医药企业的滨海新区,凭借其强大的防疫物资生产能力,迅速进入媒体视野。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天津金鹏源辐照技术有限公司、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柯顿(天津)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全力生产,被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驻区央企和大型国企主动担当作为,发挥主力军和国家队作用,全力以赴推动生产经营平稳运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播发新闻,报道渤化永利、大沽化工等消杀用品生产企业,以及中粮佳悦、伊利乳业等食品粮油生产企业第一时间响应疫情防控需要,开足产能,加大各类必需品供应力度。中海油、大港油田、天津石化、大港电厂等能源电力类企业保持连续稳定生产。央视、《经济日报》、《科技日报》报道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锂电行业前列的高新区企业力神电池,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复工复产,并通过优先满足国外大客户订单,提振国际市场对中国供应商的信心。
国家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在边防疫边推进,受到央媒重点关注。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播发新闻《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稳步推进》,报道天津大火箭生产基地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推进生产,以确保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多型新一代运载火箭进行首飞。新华社报道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研发搭建新冠肺炎CT影像综合分析AI辅助系统,并成功在多省市10余家医院试用,有效提高了新冠病毒肺炎的筛查能力。
外企顺利复工复产彰显了外资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以及对滨海新区投资环境的信心。新华社通稿《发起“双战双赢”攻势——中国北方最大保税区复工复产见闻》,突出报道天津保税区的空客(天津)总装有限公司、庞巴迪(天津)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等外企有序恢复生产复工复产,并强调空客(天津)总装有限公司的产能已从去年的每月4架飞机提升到了6架。《光明日报》在报道《长期向好,平稳运行前景阔》中称,空客等众多跨国公司的积极复工行动印证了外企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央视《第一时间》连续报道了3条新区企业复工复产消息,如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风力发电机、电动客车系统等四大业务板块都已有序复工。
同时,滨海新区大批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有力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恢复,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受到了媒体的集体关注。一汽丰田泰达工厂已于2月18日正式出车,带动天津地区300多家供应商、服务商复工复产,大众自动变速器上游100多家供应商开始恢复供货,公司产品开始大量供给南北大众的整车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