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首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国家评价标准对标统一,还从设计、施工到运营阶段出台了一套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管理规范,树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管理体系制度创新的生态城“样本”
除了曹妃甸新城外,目前滨海新区南部新城也在与生态城进行合作,全国还有不少城市和地区都在和生态城对接
在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助理院长王瀛的案头,除了关于生态城绿色建筑相关的工作材料,最近还增加了很多与河北省曹妃甸新城相关的调研报告和档案。从去年开始,王瀛带领的团队开始深入曹妃甸新城走访调研,并对当地工作人员进行了初步培训,希望通过合作,把生态城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当地去。
据了解,生态城在绿色建筑领域勇于开拓创新,不仅全国首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国家评价标准对标统一,还从设计、施工到运营阶段出台了一套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管理规范,并成功地将这些经验输出到了国内其它地方,树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管理体系制度创新的生态城“样本”。
绿建起步“高标准”
记者了解到,生态城建设初期就提出了绿色建筑100%的目标,2009年,生态城按照标准先行的原则,先后颁布了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设计标准。“当时的国家标准还是通过技术条文的通过与不通过来衡量绿色建筑,但是生态城已经开始按照给每条技术条文‘打分’的方式来评价绿色建筑的好坏。一直到2014年,国家标准才更改为‘打分’规则,仅仅这一项,生态城就比国家标准超前了5年。”采访中,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院长助理邹芳睿用这样一个细节向记者展示了生态城绿色建筑的“高起点”。
从那时起,生态城在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制订以及制度的建设上就一直走在国内前列。据邹芳睿介绍,2017年,生态城完成新版《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修订。同年,经住建部、天津市建委批准同意,生态城的绿色建筑标准与国家绿建标准进行对标,凡是在生态城区域内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将无需再通过国家级评审,即可获得相应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由此,生态城成为国内首个绿建对标试点区域。(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除了评价的高标准,针对管理体系制度的创新,也是生态城在绿色建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上个月公布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标识”,取而代之的是建筑竣工验收标识。邹芳睿分析认为,“这实际上体现了国家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视,而这件事,生态城很早就开始着手进行了”。2010年,生态城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暂行规定》,形成了涵盖规划、方案、设计、施工等全过程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与建设审批程序。此后,绿色建筑的管理被纳入规划建设管理程序。
从2012年开始,凡生态城内的项目,除了要具备“一书两证”外,还需要一份绿色建筑报告,涵盖建筑方案、施工图、施工、规划验收等环节,确保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符合相关要求。特别是其中对规划验收环节的重视,体现了生态城对绿色建筑设计是否真正落地的关注。截至目前,生态城已经建立起覆盖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制度。这一制度取得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业内的关注和认可,并成功实现了“输出”。
绿建经验“走出去”
去年年底,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与曹妃甸生态城管委会签署绿色建筑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绿色建筑发展、绿色生态城城区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实曹妃甸的基本条件跟生态城非常相似,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具备复制、推广生态城经验的基础。”王瀛表示,他们目前的工作主要是为曹妃甸新城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帮助政府制定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办法和技术体系。与此同时,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的团队也将协助当地搭建绿色建筑工程中心作为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并通过系统培训,完成今后区域内需要进行的绿色建筑的相关工作。
截至目前,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当地环境和一些特色项目的调研,下一步将在生态城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管理体系制度基础上,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从而完成生态城绿色建筑相关经验的输出和复制推广。
“此前我们的工作都是围绕生态城内部的项目展开,而这样‘走出去’的合作不仅为院里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业务水平。”邹芳睿告诉记者,除了曹妃甸新城外,目前滨海新区南部新城也在与生态城进行合作,借力生态城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期待在新区南部再造一个“生态城”,而全国还有不少城市和地区都在和生态城对接,表达出对生态城绿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管理体系制度的浓厚兴趣。在邹芳睿看来,绿色建筑领域的“生态城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未来,生态城也将进一步探索延伸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多地向运营方面倾斜,让生态城在绿色建筑领域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