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生态城“升级”指标体系 所有居住区到公园绿地 步行不过5分钟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01日    来源:滨海时报

       升级后多个指标已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 保留现行指标体系中具有一定前瞻性、能够很好适应并有效指引生态城建设的指标项,如“日人均垃圾产生量小于0.8千克/人·日”

       ◎ 修改部分指标项和数值,如“垃圾回收利用率大于70%”“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大于60%”

       ◎ 新增部分指标,体现新阶段发展需要,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80%”

       ◎ 移除个别概念落后、指引性较弱的指标,包括“市政管网普及率100%”等3个指标

       ◎ 升级后的多个指标已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如“步行5分钟可达公园绿地居住区比例达到100%”“垃圾回收利用率≥70%”“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每百万美元≤100吨二氧化碳”

       记者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了解到,生态城2.0升级版指标体系近日编制完成,该指标体系将为生态城下一步建设发展确定量化目标,并作为指导和评价生态城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也将成为生态城推广复制的重要核心内涵之一。

       原有指标大部分稳定达标

       据了解,在2008年启动建设之初,生态城就曾在中新两国政府指导下,由住建部牵头组织技术团队,编制了中新天津生态城首版指标体系。2008版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的22条控制性指标和4条引导性指标,体现了科学性与操作性、前瞻性与可达性、定性与定量、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009年初,生态城管委会组织启动指标体系分解工作,将原有的22项控制性指标分解成由51项核心要素、129个关键环节、275项控制目标、723项具体控制措施组成的实施路线图,并编制完成指标体系分解总纲、分解说明等专题报告。

       为掌握指标实施状况,生态城持续开展指标体系实施评估工作,主要对各项指标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回顾总结,形成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计路径,同时计算得出各指标数值,分析达标趋势,发现运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各部门后续工作建议,为指标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截至2017年底,大部分指标稳定达标,如绿色建筑比例已达到100%,是国内绿色建筑密集度最高的区域;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104吨二氧化碳每百万美元,低于同期日本和德国平均水平。4项引导性指标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升级版体系设置指标36项

       与原有指标相比,2.0升级版指标体系共设置指标36项,包括控制性指标30项、引导性指标6项。与2008版指标体系相比,控制性指标新增11项、调整11项、保留8项;引导性指标新增2项、调整4项,主要从框架结构、目标层、准则层、指标项四项要素入手进行调整完善。在层次结构上,2.0升级版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大层级。在目标层,围绕“环境健康-社会和谐-经济高效-区域协调”的“3+1”复合指标系统,设置了“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绿色低碳”和“区域协调共享”4个目标层。在准则层,则从指引性、准确性、适用性考虑,共新增“运营智能高效”、“城市风貌塑造”、“社会融合发展”3项,调整准则层8项,修改后共计15项。

       在指标项设置方面,为体现生态城市与普通城市的差异化,突出先进性、综合性、特有性,从4个方向调整指标项。保留现行指标体系中具有一定前瞻性、能够很好适应并有效指引生态城建设的指标项,如“垃圾产生量小于0.8千克/人·日”;修改部分指标项和数值,提高部分达标情况稳定的指标数值,或将指标概念与国内外最新表述对接,如“垃圾回收利用率大于70%”“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大于60%”;新增部分指标,对接国家和地区发展新政策和新要求,体现新阶段发展需要,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80%”“步行5分钟可达公园绿地居住区比例达到100%”;移除个别概念落后、指引性较弱的指标,包括“市政管网普及率100%”等3个指标。升级后的多个指标已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如“步行5分钟可达公园绿地居住区比例达到100%”;“垃圾回收利用率≥70%”;“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每百万美元≤100吨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