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记录新区变化 聚焦滨海发展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11日    来源:滨海时报

p1_b.jpg

媒体采访团在天津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采访

       “请问科研成果在本地的转化率是多少?”“请问你们企业选择滨海新区是基于哪些考虑?”……9月9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本市媒体共40余家来到滨海新区进行集中考察采风,一行人相继来到天津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新天津生态城进行采访,聚焦滨海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科技创新以及中新天津生态城对外推广复制等话题。

       科技创新成果夺人眼球

       采访团首先来到天津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相继参观了众创空间、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平台的运营模式是什么样的?”“如何保护机构的知识产权?”带着这些问题,媒体记者们一路走一路问。

       据了解,目前该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可被包括欧盟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认可,每年接受美国FDA、中国CFDA现场审计30余次,可以为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企业提供全方位检测服务。研究院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于今年2月获得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国家资质认证,截至目前已经与33家大学、药企、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滨海新区企业占到90%,为企业及科研院所提供药理药效及样品分析测试服务300余项。研究院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30余项新药开发工作。

       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砹立方产业加速器展厅,军用无人机引起了记者们的兴趣。据砹立方中关村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器创始人王胜彪介绍,无人机自组网实验室是该加速器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该实验室研发的无人机自组网智能协同决策系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可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下一步,公司还将致力于技术联盟的成立、无人机自组网智能协同决策系统标准的制定等。

       人民日报社记者张洋告诉记者,这次来到天津和滨海新区进行集体采访,同时是一次充电学习的机会,比如研究院在前沿医药成果等方面取得的突破,令自己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新华社记者宋玉萌说,滨海新区的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如砹立方的无人机等令人印象深刻。

       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滨海新区如何发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也是采访团关注的重点。

       采访团来到深之蓝水下新视界,这是今年3月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的一家企业。深之蓝公司是国内首家从事全系列水下机器人研发的民营企业,而深之蓝水下新视界则主营深之蓝娱乐级产品,也就是消费类产品,包括水下平衡车、水下无人机等。其中水下平衡车——“白鲨 MIX”已在美国市场销售,即将登录国内市场。

       公司总经理魏建仓介绍,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前该公司已得到众多资本的支持,其中许多来自北京。相对于北京来说,天津包括滨海新区的商务成本更低,特别是这里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对于公司有极大助力。“比如公司的白鲨MAX产品,需要大量的电子器件、外壳系统等,而电子信息产业正是滨海新区的优势产业之一,有许多相关的配套厂商,公司很快可以用上这些力量。”

       王胜彪告诉记者,滨海新区坚实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础提供了非常好的产业链配套。他本人的经历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集中体现,他是河北人,扎根在北京海淀区十几年,技术创新立足海淀中关村核心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则在天津和河北。

       《中国日报》河北站记者张余告诉记者,他们非常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雄安新区与滨海新区如何各自定位以及下一步的发展举措。

       生态城经验已向外复制推广

       中新天津生态城如何兼顾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也是采访团关注的焦点。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展厅,采访团就全球电压等级最高的特高压变电站落户天津的意义、充换电网络在全市推广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了解。据了解,目前,生态城智能电网示范工程相关成果已推广至浙江绍兴镜湖新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1个智能电网示范区域,实现了示范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而生态城配电自动化、智慧用能等相关技术已推广至天津市中心城区242平方公里范围,并计划在全市975平方公里范围内建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流城市供电网。

       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也引起采访团的兴趣。在第一社区公园,大家实地感受了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边沟等设计对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贯彻。“雨量过大如何蓄水?”“沙尘是否会造成管道堵塞?”大家细致发问,认真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