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新天津生态城:不负重托打造生态高地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7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越来越多当初的规划和设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8年前,这里是渤海畔一片由1/3盐碱荒地、1/3废弃盐田、1/3污染水坑组成的“生态禁区”。

       8年后的今天,经生态治理的清净湖上,时常有珍稀候鸟遗鸥乘风飞舞、觅食鱼虾,成排的芦苇在风中摇摆,宛若一幅水墨画。

       这里就是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也是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所在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办公室主任尹正秀称这里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威尔士低碳研究院院长菲力普·琼斯称赞它是“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成功典范”。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新天津生态城视察,对生态城开发建设提出殷切期望: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

       3年多来,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生态城各方共同努力,力求将这里打造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越来越多当初的规划和设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深耕生态发展理念的“试验田”

       经由天津开发区黄海路向北穿越彩虹桥,“宽绿带”是进入生态城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尽管已入冬,但这里仍旧有着很高的植被覆盖率,国家动漫园、社区中心、学校、医院、住宅小区等就身处绿色的包围中,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城在国内较早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设想并付诸实践。今年7月20日,京津地区气象部门先后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倾盆大雨突袭下,整个生态城没有进入“看海”模式,雨停路干,对交通和居民生活几无影响。

       生态城建设局调研员王萌告诉记者,以节水为核心,生态城形成了“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尤其是充分收集雨水,利用率达100%。

       而且,道路的雨水收集井及其他市政管网设施全部设置在两侧绿化带内,从根本上避免了道路维修“拉链”现象和“坠井”事故的发生。目前,辖区内这样的“生态”道路已完成80余公里。

       从建设之初起,生态城就提出了打造100%绿色建设的勃勃雄心。王萌说,国内有不少建筑仅为设计概念上的绿色建筑,容易沦为开发商噱头。而生态城对绿色建筑实施全程监管,从设计图纸到建成考核均有依据,绿色建筑名副其实。目前,产业、公建、住宅累计开竣工878.88万平方米,100%为绿色建筑。

       在绿色建筑基础上,生态城又向前一步,借鉴德国标准建设了“被动房”,这在国内同样是创举。业内专家认为,“被动房”本身有较高的保温和密闭性能,对减轻京津冀雾霾污染将是一种大胆而又有益的探索。

       居民生活垃圾如何资源化回收利用?生态城同样有自己的探索。生态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魏炜告诉记者,根据生态指标体系,生态城提出了人均日垃圾产生量0.8公斤,垃圾回收利用率不小于6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的目标。“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他表示。

       为此,生态城从源头就推进垃圾减量。例如,超市里出售的大白菜已经为去土、去烂叶的净菜,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同时,鼓励居民在家中先行分类,大致分为可回收、厨余及其他三类。可回收垃圾将通过小区智能垃圾回收平台投放,居民可以此换取积分,在社区兑换店直接抵用柴米油盐消费。厨余垃圾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将残渣制造成绿化基肥,实现生态反哺,其他垃圾才会送到垃圾场焚烧。

       “在生态城未来你不会看到垃圾车。”魏炜表示,8个居民小区和4个公建项目已布置了垃圾气运系统,居民丢弃的垃圾直接通过地下垃圾气力投放系统,从管道直接进入气力垃圾收集站。气力垃圾收集站也一改人们对垃圾收集站的印象,是一个集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气力垃圾输送、环卫技术展示等于一体的展示平台。

       

       绿色发展理念照进现实

       肩负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的使命,生态城还将绿色发展理念延伸至政府行政及经济发展领域,产城融合发展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在破解行政审批的“万里长征”上,生态城创新性地推出一套系统,用“互联网+”思维再造行政审批。记者操作该系统体验发现,它实现了像发电子邮件一样远程报送审批件,像查物流一样通过手机就能直观查看审批进度,像收快递一样拿到审批办理结果。

       这套系统借鉴新加坡经验并结合生态城实际,打造虚拟网上审批大厅。其核心是实现便利化,同时让审批与监管分离,受理、审批、办结相互独立。

       城市综合管理是新加坡发展的主要经验之一,这一经验如今也已引入。生态城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思路,正在建设“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的三级居住模式。据生态城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冯国栋介绍,由400米乘400米的街廓组成一个生态细胞,里面有若干居民区,大约包含3000户居民;4到5个生态细胞构成一个生态社区,大约包含1万户居民;4到5个生态社区构成一个生态片区,最终整个生态城由5个生态片区构成。

       “三级居住模式最突出的意义在于按照人口规模分配适量的教育、医疗、购物等社会资源。既避免了城市交通拥堵,短距离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又方便了社区治理。”冯国栋说,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社区中心,在500米半径之内就可以解决孩子上学,以及购物、就医等问题,每个小区都是“学区房”。

       同时,生态城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帮助区内企业有效回避汇率风险,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同时还先行试水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新丽时代、美星影视、生态城环保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先后与6家新加坡银行机构签订了跨境人民币贷款意向协议。

       跨境人民币贷款创新业务的实施,不仅能够深化中新两国金融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探索提供范本,也能为区内企业使用新加坡较低利率的人民币资金开辟通路。

       在发展绿色产业上,生态城从招商环节就有所取舍,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均不能落户。面对国内绿色产业企业的相对匮乏,生态城另辟蹊径建设了国家动漫园,打造生态城的文化产业品牌。生态城商务局副局长曹晟说,区内已经聚集了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传媒、聚美优品等一批业内翘楚,中国首个漫画家村、国内最大影视动漫渲染基地均落户在此。

       曹晟表示,目前,生态城确立了文化创意、互联网+高科技、精英配套、冷链物流、滨海旅游五个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文化创意和互联网+高科技两个支柱产业。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注册企业4200余家,累计注册资本近2000亿元,去年产业企业(不含房地产类企业)纳税总额超过21亿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企业不断落户,人气不断聚集,反过来又催生了大量生活需求。超市、商业街、游乐园不断丰富。在产城融合下,生态城的发展已然进入良性循环。

       

       智能电网建设蓝图一步步实现

       作为我国首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区所在地,3年多来,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建设不忘总书记嘱托,从可再生能源并网、新能源公共交通,到智能家居、分布式发电,智能电网的建设蓝图正一步步在生态城实现。

       “总书记考察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服务中心时,对智能家居和绿色发展最感兴趣。”当时的讲解员、现任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生态城供电营业所副主任秦丽杰记忆犹新。下班路上操作手机提前打开空调,清晨醒来躺在床上遥控拉开窗帘……在位于生态城的红树湾小区,在秦丽杰指引下,记者看到,曾经只停留在概念中的智能家居已成现实。

       智能电网不仅实现了智能家电的实时、远程控制,还能通过手机随时掌握自家用电情况,从而合理安排电器使用进而“智慧用电”。这些智能家居正在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进入更多家庭,智慧生活不再遥远。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城内的清洁能源来源在不断丰富和稳定。在生态城的中央大道路旁,记者看到,太阳能光伏板绵延数公里排开,颇为壮观,这正是生态城实现能源清洁化的尝试。如今,生态城内的公用建筑、酒店大都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所有新建住宅100%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生态城还利用沿海风能优势,在蓟运河口安装了5台风力发电机组。区域内六成路灯使用风光互补LED路灯。全区可再生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达11.6兆瓦,实现并网发电3096万度,折合标煤10093吨,成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生态城内新能源消纳已经形成了集中式发电并入大电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自发自用三种模式,实现了20%的电力来自新能源的示范目标。2015年用电量达1.04亿千瓦时,实现了清洁能源消纳率100%。”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党委副书记马义秀说。

       作为一个标志性示范项目,生态城的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并不是封闭的,还实现了在天津更多区域复制。国网天津电力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在生态城的先行探索和经验推广,如今,天津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达52万千瓦,年可发电9.25亿千瓦时。

       来自生态城的智能电网建设经验对于全国都颇具意义。当前,国家电网已经投入到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中,而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展厅所展示的,正是城市“能源互联网”的缩影。

       国网天津电力科信部副主任于建成说,在生态城,依托已经投运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正在加快开展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便捷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模式示范,形成一个真正的能源互联网。经过未来在天津的示范推广,最终可拓展到全国,为打造高效、智慧、互联、稳定的能源体系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