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汽车奥迪变速器厂开发区投产
◎开发区 促就转型升级 构筑发展新动能
◎保税区 瞄准高精尖 聚焦产业前沿
◎高新区 打出区域特色“创新牌”
◎东疆 抢抓机遇 主导产业加快聚集
◎生态城 践行绿色发展 建设宜居城区
◎中心商务区 金融创新示范区结硕果
◎临港 打造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新区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功能区建设。三年来,随着开发建设的持续推进,新区各功能区产业聚集能力和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开发区主要指标在国家级开发区中持续领先;保税区实现向综合开放区域转型;滨海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东疆保税港区初步形成北方国际商品进口基地、高端航运物流基地、国家租赁业创新示范基地;中新天津生态城成为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中心商务区城市形象和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临港经济区培育海洋经济和智能装备新增长点。当前,新区各大功能区正紧紧抓住一系列战略机遇,构筑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共同支撑新区经济社会发展。
开发区
促就转型升级 构筑发展新动能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保持了在滨海新区的主力军作用不动摇,在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头兵地位不动摇。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天津开发区积极抢抓发展机遇,聚集高水平产业项目,完善创新产业链条,积极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区、先进制造研发的集聚区、推进创新驱动的活力区、美丽文明宜居的标志区”。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开发区的最大优势和最宝贵的经验。”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强调。过去三年,开发区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发展实体经济,在横向上、纵向上延伸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推动先进制造业链条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开发区正成为先进制造、生产性服务和研发转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升级版产业园区,目前已拥有三个千亿级行业,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24个。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开发区产业以“调整存量、做大增量、提高能级、巩固优势”的思路,提出了构建“5+1+N”的高端产业体系,在打造五个先进制造业支撑行业的同时,构建一个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高端服务业集群;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等若干新兴行业。在一汽大众华北生产基地、中沙新材料园、中石化LNG、澄星重油、修正药业等落户的同时,京东、58同城、滴滴出行等知名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投资,成为带动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三年来,开发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创新创业的人才、载体、平台、政策、服务的供给水平,形成开放、高效、低成本的创新创业体系,着力以新兴科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开发区已基本建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1+N”科技政策为框架,以菜单式服务为特色,以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算天津中心、泰达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园为代表,以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人才、科技资本、科技服务机构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今年,开发区启动了泰达双创示范区建设,成立泰达创联盟,促进科技资源和服务高效共享,科技楼宇生态圈初步形成。截至上半年,开发区超5亿元的科技企业达到193家。
通过提升高端项目聚集,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未来五年,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速将确保在1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力争达到3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低于80亩/亿元,让区域活力不减,动力不竭。
保税区:瞄准高精尖 聚焦产业前沿
瞄准高精尖,聚焦产业前沿。自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三年中,保税区全力紧盯高科技项目,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经过多年的努力,保税区已经形成了“3+2”的产业布局,即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和快速消费品三大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两大主导产业。仅今年,保税区围绕这五大产业,以大项目好项目为龙头,实现打造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和快速消费品三个千亿产业集群,预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将超过300亿元、200亿元。
以空客项目为龙头,保税区的航空产业从无到有,如今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在空客天津项目的总装车间,一个月可以完成4架空客A320的总装。今年3月,空客A330完成和交付中心紧邻A320总装线启动建设,预计2017年9月上旬首架天津产A330飞机交付客户。空客天津项目落户后,加速了空客飞机配套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其中空客天津项目所需要的重要部件,飞机机翼由紧邻空客天津项目的西飞国际航空制造(天津)有限公司负责生产、总装,这也是空客在英国机翼总装线外唯一的一条A320机翼总装生产线。
目前已有60多家国内外知名航空制造企业和120多家航空服务企业在保税区聚集,初步形成包括飞机总装、研发、维修、部附件组装、零部件制造、租赁、物流、培训、会展等的全产业链。2015年,保税区航空产业产值已达717亿元。
除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外,保税区空港经济区近年来在跨境电商、平行进口汽车等领域也实现了跨越式飞跃。仅今年,保税区发挥既有直邮模式、又有备货模式,既能实现航空货运备货、又能开展海运备货的区域特有优势,用足用好跨境电商试点政策,大力建设华北跨境电商聚集区。预计,到2020年区内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迈上500亿元台阶。
此外,保税区空港经济区还重点围绕租赁、保理、投资、担保、金融分支机构等业态,继续巩固现有金融招商成果。针对持牌法人机构准入条件,设计标准化方案。通过逐家走访,提高招商成功率。瞄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潜力大效益好的高技术项目,通过找平台、引人才,预计年内引进科技小巨人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
高新区:打出区域特色“创新牌”
三年来,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滨海高新区肩负创新发展使命,各项创新指标始终名列国家级新区前茅。截至目前,滨海高新区已在全市持续保持了40多个月的经济增速领先。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十二分之一和新区的八分之一。而滨海高新区在2014年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为目标,凭借自身过硬的发展实力,逐步挤进了全国高新区的第一梯队。值得注意的是,滨海高新区凭借着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服务能力,使得自身的孵化载体建设指标在科技部对国家级高新区评价中跻身前三甲。
根据最新数据,今年1-9月份,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8亿元,同比增长11.9%,预计全年增长12%左右,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1-11月份,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635亿元,同比增长15.2%,预计全年完成181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9.4亿元,同比增长29%,预计全年完成95亿元,同比增长27%;实际利用内、外资预计全年分别达到205.5亿元、7.62亿美元。从数据中不难看出,高新区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活力。
高新区之所以保持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创新。现如今,高新区已聚集了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余家,占全市总量的11%,年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近400家,国家高企总量633家,占全市总量的30%,已建成众创空间达28家。
与此同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高新区近几年不断加强自创区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完成了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等三个规划的编制,推动“6+4”政策推广落地,形成“津领七条”等一批“津味”原创政策。还出台了“创通票”制度,成立“新三板同盟会”与“百家金融机构服务中心”。此外,高新区还组建成立了行政审批局,制定形成《高新区管委会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并支持“一址多照”和集群注册等创新举措。
现如今,高新区围绕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对接《中国制造2025》,不断布局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启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建设。以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目标,加速集聚创新要素,使得区域创新浓度持续提升,成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东疆:抢抓机遇 主导产业加快聚集
作为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区,自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东疆保税港区抢抓国家重大历史战略机遇,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充分展示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风采。据统计,仅今年前十月,东疆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增长30%;税收82亿元,增长62%。在国际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环境下,东疆外贸进出口102亿美元,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其中,出口预计13亿美元,增长30.3%。
在租赁及新金融业务领域,天津自贸区“金改创新”中10项涉及租赁业务的率先落地。跨境经营性转租赁、全国首单使用外币支付租赁价款、国内首笔通用航空器资产评估等创新业务先后落地;而在天津海关和保税区支持下,租赁飞机联动监管创新模式落地,实现了租赁飞机实际入区完成海关监管;医疗设备租赁后续监管电子系统投入使用。
在跨境电商、平行进口汽车、进口商品直营中心等新兴贸易领域,东疆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在进口商品直营中心领域,东疆进口商品直营模式已经形成规模,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授权设立30家东疆进口商品直营中心。与此同时,积极打造线上线下进口商品一站式购物平台,目前天津自贸区进口商品服务网正式上线,并于近期完成首单交易。
此外,为贯彻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天津自贸区的功能和政策优势,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东疆目前正积极打造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出口基地。目前,中交海洋建设、中外运长航海上风电、中铁装备盾构机保税维修项目落户,初步奠定了东疆作为海外投资建设、海外工程项目承包的产业基础。
如今,东疆主导产业加快聚集,行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比如在租赁版块,截至今年10月底,东疆租赁企业累计达到2033家,累计注册资本2528亿元,飞机租赁、船舶海工租赁、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租赁三大板块均吸引了国内最大规模租赁企业入区发展。一汽、保利、中建投、比亚迪、首钢、天津轨道交通、光大等大型央企、国企及知名企业在东疆设立租赁企业。目前,东疆积极筹备的国家租赁产业园已投用,吸引了众多租赁公司集中入区办公,切实让东疆成为租赁产业集聚中心。
生态城:践行绿色发展 建设宜居城区
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打出借鉴与创新“组合拳”,开创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绿色发展示范区。自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生态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迈过了三个春秋。这三年来,生态城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变齐头并进,正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区大步迈进。
按照绿色发展要求,生态城确定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规划建设了国家动漫园、国家影视园、生态科技园、信息产业园、环保产业园五个产业园区,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制定项目准入条件。截止到2016年11月底,生态城注册企业共4375家,注册资金约1946亿元,初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互联网+高科技、精英配套、滨海旅游、冷链物流五大以绿色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产业聚集态势,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
为配合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城还在积极吸纳融合来自国际上的高端要素,为产城融合发展增添持续动力。目前,只要是生态城注册的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就可以依据相关政策提交申请,开立意愿结汇账户。另外,生态城可以通过新加坡的银行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贷款支持,也可以到新加坡发行企业债,最后直接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资金结算,既方便企业资金结算,降低汇率风险,还能把境外资金引回国内,为国内拓展融资渠道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市容环卫方面,生态城下了大功夫。据了解,生态城于2015年建立起“精益环卫”模式和“以克论净”标准:将清洁标准量化为机动车道收集的尘土小于5克为合格,并建起涵盖采集、统计、分析全流程的环卫大数据。生态城从建设之初就制定清洁能源规划。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为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到2020年达到20%。每家每户都可以使用太阳能。在绿色建筑方面,生态城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形成一套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运行的全过程绿色建筑管理体系。同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气力输送试点,建成了国内最为完整的垃圾智能物回系统,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分类收集率达80%,成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中心商务区:金融创新示范区结硕果
自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中心商务区由区域开发建设向功能集成提升阶段转型、由局部繁荣向全面成熟迈进,重点打造金融业、总部经济、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传媒五大产业集群。作为国家金融创新示范区,中心商务区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目前,已有超过40家央企在中心商务区落地了120余个创新型金融项目,投资规模超过600亿元,在谈项目超过50个。同时,中心商务区大力推动大资管创新,在QDLP、QFLP、ODI、跨境股权投资、地产基金、夹层基金、二级市场基金等方面,与中信、平安、光大、东方资产、华融资产、鼎晖、招银国际等国内知名机构共同推动业务创新,仅今年前11个月资管板块募集规模近1000亿元。
此外,中心商务区还推动了一批创新型机构落地,如由江泰保险经纪发起设立的全国第一家保险国际救援公司;第一家由保监会批复成立的互联网保险创新试点机构——人保金服;由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发起设立的天津第一家互联网基金销售公司;一个月前,在全国首批落地的六家外资私募证券管理机构中,中心商务区独占两家——韩华和普泰宽利。
今年,已有两家央企二级总部落户在中心商务区:一是经中国保监会、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人保集团设立的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这是全国保险公司中成立的第一个金融服务公司,将成为人保集团开展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平台;二是中船重工集团设立的中船重工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人民币,作为集团的直接投资平台。
此外,今年中心商务区还引进了中国人寿、腾讯集团、中信银行发起的滨海(天津)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这是第一家以“滨海”作为字头的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吸引央企项目的同时,中心商务区紧盯“民企500强”榜单,高度重视区内优质民营企业的引进,营造“国民共进”的发展态势。例如,海航集团在商务区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合伙企业共19家创新型金融机构。
临港:打造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自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临港经济区不断提升港口及工业一体化的区位载体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四大支持平台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初见成效,三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成为打造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最好的“注脚”。
围绕打造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定位,临港经济区通过“以新补旧”,用更多的高端项目带动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优化提升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口岸物流、现代化工四大传统主导产业,精心培育海洋经济、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板块。今年,临港经济区还以建设中欧产业园临港核心区为契机,全力打造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造修船及海工装备、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海水淡化及成套设备、节能环保、空天技术装备六大产业集群。
临港经济区借助“促惠上”暨“解敢促”活动契机,推进四大平台建设,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科软科技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为入区企业提供定制服务;推动审批服务机制改革,启动“三并联”模式试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动改革创新,通过建设创新体系、聚集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强化资源配置导向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如今,临港创业园及天大工研院孵化器已建成8个实体研发中心,“临港科创”更是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
加快补短板、打造新优势,临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巩固提升以海工装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智能装备等海洋经济新产业。目前,临港海洋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