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抓住滨海新区的“根”和“魂”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30日    来源:滨海时报

中俄蒙国际道路货运线开通,新区开放力度加大

  11月22日,拥有600年历史的北塘,京津两地共同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双城记的美好篇章在这里拉开序幕——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正式揭牌,着力打造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建设京津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示范区。

  改革开放创新是滨海新区的“根”和“魂”。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是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标志性工程,对于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二次党代会以来,新区始终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唱主角、作示范、推动简政放权和服务贸易便利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以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涉外经济体制等重点领域不断突破,正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区域示范高地。

  在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也是突破内部掣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2013年9月26日,天津市深化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启动,构建了“行政区统领、功能区支撑、街镇整合提升”的管理体制架构,成为新区不断创新发展的体制保障。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新区转变政府职能的创举。2014年,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在新区成立,由1枚公章取代了109枚公章。2015年,中央编办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新区召开,决定在河北、山西等8个省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宁夏银川市、湖北省襄阳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经开区等地也相继组建成立审批局……

  新区将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相结合,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实现了重点领域改革的多项突破。

  2015年4月21日,天津自贸区挂牌,随即就推出了制度创新清单。2015年10月,又推出了第二批制度创新清单,两批清单合计共包括175项举措。截至目前,两批175项制度创新举措已有141项落地实施,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2万户,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基本制度框架初步构建。

  融资租赁是新区金融创新的突出成就,也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随着天津自贸区“金改30条”创新政策逐条落地及新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天津自贸区对融资租赁企业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后,三地企业通关成本大幅降低,而通关效率显著提高。”海关总署监管司司长徐道文说。位于天津港区内的天津新港海关,接单、验放两个中心,每日接核6000多票报关单,征收4亿多元税款,全年365天全天候通关。越来越多的京津冀企业、市民享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到2015年底,京冀地区已设10个无水港,实现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整体通关物流成本减少近30%。

  今年年初,新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到重点战略的地位。天津港每年货物吞吐量和口岸进出口货值中,有超过50%以上是来自天津以外的各省区。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马云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天津港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高水平建设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目前注册企业超过3500家,企业境外贷款总额超过9亿元人民币,已获批成为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绿色发展示范区,是中新两国国际合作的典范。

  探索改革路径,提供经验示范,是新区攻坚国家战略的使命,也是新区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创新这个滨海新区的根和魂,在向着成为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目标大步迈进的过程中,新区永远激情澎湃、活力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