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9月20日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08年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工奠基。8年来,生态城始终不忘初衷,突出产业发展、突出生态环境、突出改革创新,着力提升区域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全面加快开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圆满实现了两国政府确定的阶段性工作目标。生态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个宜居、宜业、乐活的绿色新城在天津滨海的一片盐碱荒滩上拔地而起,初步探索了一条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故道河
国家动漫园
蓟运河&彩虹桥
静湖
商业街 (华北地区第一个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证书的公建项目)
生态城夜景
湿地景观
一是绿色产业加快聚集。着力打造以互联网+高科技为主,以文化创意和精英配套为辅的“一主两辅”产业集群,代表项目有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海量大数据,蓝色光标、美团猫眼电影,亿利生态旅游岛、中加低碳示范区等。截至8月底,生态城累计注册企业4018家,注册资金1569亿元,去年产业企业(不含房地产类企业)纳税总额超过21亿元,其中纳税百万以上的企业192家,纳税千万以上的企业44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和项目落户载体:国家动漫园、生态科技园、生态产业园基本建成;国家影视园加快推进,建成京津冀地区首家第四代高科技主题公园;生态信息园信息大厦即将建成,搭建起区域大数据中心,助推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成立ThinkBig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引进“创业岛”和清华启迪之星孵化器,持续开展投资服务环境提升和“生态营”系列活动,区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不断增强。
二是生态特色更为彰显。8平方公里南部片区城市要素更为完备,中部片区、生态岛片区加快开发。产业、公建、住宅累计开竣工508万平方米,100%为绿色建筑,44个项目获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认证,成为住建部授予的北方绿色建筑示范基地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区。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达11.6兆瓦,实现并网发电3096万度,折合标煤10093吨,成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成绿色道路80公里、桥梁3座,形成便捷完善的交通网络通达全区。完成盐碱地绿化383万平方米,建成生态谷、永定洲、故道河、惠风溪等6个绿化公园和儿童公园、轮滑公园、青年公园、篮球公园4个主题公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区域呈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大美”面貌。彻底治理积存40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完成静湖、惠风溪、故道河水体修复和沿岸景观提升,打造滨水景观和休闲绿廊。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和气力输送系统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获批成为国家垃圾分类示范区。
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展开。目前,区域就业、居住人口超过6万人,随着更多房屋交付使用和相关配套设施的逐步健全,这一数字仍在快速增加。南开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中学部、小学部)、艾毅多元智能和海丽达幼儿园等名校云集,2所中学、4所小学、9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在校生数量超过7000人。天津医科大学中新生态城医院建成将开始试营业,开设包括妇产、儿科、泌尿等重点专科在内的12个科室,按照分级诊疗体系架构,与现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配备高水平医护人员和世界先进诊疗设施,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全方位医疗服务保障。成立12个社区党支部、8个居委会、4个居委会筹备组,社区基层组织日益完善。定期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等活动,实施清洁生态城行动计划,6600多人次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9条通往区外的公交线路和4条区内免费公交线路已开通运营,日均客流量达12000余人次。第一、第二、第三社区中心陆续建成投用,图书档案馆、生态规划馆等多个公建设施加快建设,居民享有更为丰富的公共资源。
四是改革创新多点发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370个支撑项目中的222个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2014年6月,获批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目前共有5家新加坡金融机构对7家生态城企业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达到9.07亿元;2015年10月,生态城投资公司在新加坡成功发行了10亿元人民币债券,发行期限三年,票面利率4.65%,实现了全市跨境发行人民币债券业务零的突破,该试点政策已于今年4月28日起,在天津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搭建完成“96600”网上审批大厅并上线运行,实现包括公司设立、项目立项、规划建设、社会服务等在内的49个事项网上审批,打造“线上线下双互动”服务模式,营造透明高效审批办事环境。推行涵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公用、综合执法等9大类管理职能的“大城管”模式,制定实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暂行管理办法、道路标准化体系、市政绿化设施养管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10余项,构建起标准化、智能化城市运营管理新模式。编制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6-2020),搭建起脉动城市展示系统,实现包括水气热在内的16项公共事业运行内容的实时监控和调度,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五是中新合作持续深入。建立由两国副总理牵头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两国部长牵头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机制,每年召开会议协调推动有关生态城开发建设的重要议题。目前,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会议已召开8次,赋予生态城在财税金融、节能环保、科技研发等方面政策措施30项,正逐项得到落实;中新联合工作会员会会议已召开7次,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协调推动下,双方有关部门给予了生态城多样政策、资金、项目和技术支持。中新双方共同制定了三年合作计划,确定了“硬件、软件、心件”三个方面的10个中新合作项目。2015年,在两国副总理见证下,签署了包括中新友好公园、中新友好图书馆等项目在内的7个近期重点推动项目,目前均已取得重大进展。民间交流频繁且富有成效,共选派29名居民代表赴新参加社区交流,双方350多名中小学生实现学习互访。2015年新加坡陈庆炎总统亲临生态城参观考察,对生态城的发展成果给予高度肯定。
“十三五”的五年,是生态城建设发展的关键期。生态城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生态城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十三五”确定的“三跨越、两翻番”奋斗目标,全面推动绿色产业、城市建设、环境提升、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新合作6个方面工作的20项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持续打造精品工程、智慧工程和心灵工程,进一步提升区域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着力实现“六个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