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动画制作师史绍轶把爱好当职业 尽力让每帧画面都完美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6日    来源:渤海早报

       热映的电影《魔兽》中,部落酋长杜隆坦那毛发飘动的生动感,烘托出人物精气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动画制作师史绍轶眼中看到的,却是以每秒25张流过的一帧帧画面,正是每帧画面的精细做工,保证了人物的呈现效果。

       80后史绍轶从小就是个动漫迷,玩游戏、看动漫是他最大的爱好。追寻这爱好,高考时他报考了动漫制作专业,顺利进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就读。在大学,他知道了动画的原理:通过连续播放一张张静止的画面,来形成动态的画面。当播放速度为每秒24或25帧的时候,在视觉暂留作用下,画面流畅。

       他还了解了动画的历史,知道了中国首部动画片《铁扇公主》——这部时长60分钟的动画,由30多位动画师,用时两年手绘成的9万张画面组成;知道了首部中外合作的动画电影《熊猫的故事》诞生于天津——它由中国的国画、油画等艺术大师手绘完成,每一帧拿出来都是一幅水墨画。这些,都让史绍轶着迷。

       2011年,大学毕业的他义无反顾地到国家动漫园上班,成为一名动画制作师。与前辈们手绘动画相比,他们在电脑上绘制动画,进行无纸化创作。借助动画绘制工具,一个人的动作、位置可以随意调整,较之修改不便的纸上创作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除了创作动漫外,他们还瞄准3D方向,首创将漫画改造成3D动态漫画。

       2011年底,在前期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他们拿到了一个“大项目”——为电视台创制系列儿童3D动态漫画,比如《撞见木兰》《糖心家族》,将在央视3D频道首播。每周两集的节目需求量对创作团队带来了压力。从漫画到动态漫画创作完成后,还要转换成3D格式。景深小了出不来3D效果,调大了又怕孩子们看了眼晕。每次创作完成后,他们都要拿出三四天时间,把镜头逐个拿到3D检视器上观看,随时修改,一个画面往往要修改十几次。根据节目播放日程,史绍轶和同事的生物钟也变了,从每周五到下周三,6天连轴转。动画制作师最累的器官是眼睛,工作期间,最长的一次史绍轶连续盯屏长达20个小时。对史绍轶来说,为了挚爱的动漫事业,所有的付出都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