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探访中新天津生态城:盐碱地变绿色城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09日    来源:央视网

天津生态城全景

       “2008年9月奠基,经过7年的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8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成为成熟社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市初步展现,并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中新天津生态城合作办公室主任吴小丽说。

       “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能够心安、有归属感、有认同感的社区和星级城镇,让人们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廖俊文表示。

       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旗舰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究竟是什么模样、7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生态城究竟有何特色?近日,央视网记者走进中新生态城一探究竟。

       7年,盐碱地变生态城  

       7年前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盐碱荒地,三分之一是污水坑,淡水缺乏,土地盐化,没有耕地。

       廖俊文介绍,生态城建立在一片淡水资源缺乏的盐碱荒地上,目标就是将这片昔日的盐碱荒地变成繁荣的生态城市,整合中新两国及国际上最好的构思打造一座生态友好、社会和谐及经济发展可持续的城市。

       2015年7月1日,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高级司长廖俊文接任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一职,成为这家公司的第三任总裁。

       谋定而后动。中新天津生态城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量化目标和基本依据,包括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的22个控制性指标和4条引导性指标,并分解为51项核心要素、129项关键环节、275项控制目标、723项具体控制措施。

       绿色建筑比例100%,人均公共绿地≥12平米,日人均生活耗水量≤120升,日人均垃圾产生量≤0.8千克,垃圾回收利用率≥60%,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50%,绿色出行所占比例≥90%……各项指标都有明确的数字要求。

“一谷两园六廊”绿色景观分别为生态谷、两个生态公园及六条以人工水体和绿化为主的生态廊道,慧风溪景观河道公园正是生态廊道之一。

       复制新加坡绿色城市模式

       走进中新天津生态城第三社区,像走进一座花园,小区居民约有1000多人。5000多平方米的第三社区中心,除了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行政管理、社区管理等公益服务区,还有约15000平方米的社区商业服务面积,其中3500平方米的大跨度、大层高、自然通风采光的大型鲜活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菜市场概念。

       “屋顶集雨系统将雨水全部导引至地面上的两处下沉式雨水绿地。”工作人员介绍,普通小区绿地大多是凸起式,层次感强,但降雨时容易把雨水和泥土带到地面形成污染,“这里的绿地采取‘海绵’设计理念,下沉式设计将雨水‘锁住’,既能滋养植物,又减少市政管网排水压力。”廖俊文说,这与新加坡的“海绵城市”很相似。在新加坡,因为淡水资源紧缺,无论下多大暴雨,雨水都会迅速被管网排到蓄水池中,每一滴水都被收集起来。

       新加坡从2005年开始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2008年起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必须进行认证,成为全球第一个强制实施绿色建筑的国家。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调研员王萌说,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总体要求高度一致,是生态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城2008年建设之初,国内绿色建筑刚刚起步,如何保证绿色建筑100%实施,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难题。经过7年多的学习与探索,目前中新天津生态城已形成完善的覆盖建设阶段全过程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经第三方评估机构,项目100%达到绿色建筑要求。

       在向新加坡学习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的同时,新加坡人也给中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差时,无论到多晚,他们都不会耽误工作。有时,凌晨1点多,他们还会打电话过来谈工作。”吴小丽说,新加坡人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中新天津生态城新闻发言人吴迪介绍,生态城实行中新合作、政企分开、企业运作、政府监管、规划控制、指标约束的开发建设模式。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预计10-15年建成,人口35万人。目前,生态城总体已有4万多人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

       7年来,经过中新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如今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