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北京白领李先生决定在天津买一套住房,在多次比较后,他选择了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中新生态城”)里的社区世茂生态城,他说这里环境宜居,而且即将上小学的女儿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学校了。
随着11月14日《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外发布,中新生态城成为国内第一个绿色发展示范区。
据经济观察网了解,作为未来国内绿色城市的样本,中新生态城不仅要打造绿色宜居的城市居住环境,还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包括加快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其中包括保障生态城的居民公平共享教育资源。
创造幸福生活,这是中新生态城的梦想。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主任徐大彤对记者说,“(中新生态城)城市规模初步形成,入住的居民户数已经超过5500户,2万多居民在这里幸福地生活”。
2020年公交全部使用清洁能源、自行车免费
在2008年启动建设时,中新生态城所在的这片土地还是在一片盐碱荒滩。据徐大彤介绍,经过六年的努力,他们彻底治理了积存40多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污染底泥治理技术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完成了330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未来,这里要打造“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解释,这个使命跟我们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城区搞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完全一致,所以选择中新生态城作为绿色示范区,是为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样板。
为了科学评价城市的绿色发展,中新生态城设置了一套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28个指标。而到2020年,中新生态城的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全国城市绿色发展做好示范。
根据《实施方案》所设置的目标,到2020年,中新生态城的绿色产业产值将达到90%以上;城市建筑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0%;非传统水利用达到50%以上;自然环境优美宜居,绿色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这将构建了一套宜居、低碳、绿色的城市体制,包括绿色的交通体系。这是一套快中慢相结合的职能交通系统,城区内和城区外交通顺畅衔接,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所有的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而且,生态城的居民可以享受免费的自行车交通服务体系。
在这种绿色硬件的背后,生态城还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生态城引导居民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比如,鼓励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减少小汽车使用频率等等。生态城的目标是,到2020年,绿色出行的比例达到90%。
对于这套体系,解振华表示,这些指标是可以借鉴、推广的,也会为我们国家探索绿色发展的评价提供依据和标准。
体制机制创新:构建500米半径生活圈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机器,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区,必须要启动并创新城市体制、机制,而这正是中新生态城的不同之处。
中新生态城的管理体制重点体现生态文明的要求,这对城市管理创新提出要求。
经济观察网了解到,中新生态城的政府考评机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食品安全等指标纳入了干部的政绩考核,并提高了相关指标的比重和权重;在财税体制方面,中新生态城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重大绿色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在城市管理方案,要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建立社区服务、慈善、养老等专业社工队伍。
徐大彤对记者解释,未来,在社区层面,生态城的居民在500米半径之内,就可以解决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问题,以及购物、就医等问题。他说,“生态城是由一个个生态细胞构成的,400米乘400米的街廓组成一个生态细胞,4-5个生态细胞构成了一个生态社区,4-5个生态社区形成了一个生态片区,整个生态城就是5个生态片区构成”。
按照规划,中新生态城要在30平方公里的土地聚集35万人口,城区要在10-15年基本建设完成。天津市委常委袁桐利介绍,目前8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经成为较成熟的社区,绿色产业初具规模,公共配套也渐成体系,就业居住在那里的人口已经突破2万人。
曾经的盐碱荒滩已经崛起一座充满生机、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解振华说,在中国搞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先例可寻,就像天津生态城搞绿色发展示范区一样,一定要搞试点。
据经济观察网了解,国家发改委已经和六个部门联合开展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确定了57个城市和地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并将30多项制度落实到先行示范区。解振华说,搞这些示范区主要目的是,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从体制机制上、政策上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