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举行动土仪式的五年之后,一座洁净明亮的新兴城市正在中国北方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开展一段城市建设的新传奇。那就是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所在的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它原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
新中两国政府在2007年决定推动一项高规格的政府合作项目,开发一座面积达30平方公里、可容纳35万人口的可持续环保生态城市。
2008年9月28日,当时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主持了生态城的动土仪式。生态城当时的短期目标是在五年内,在3平方公里的起步范围内,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今,这一初衷已经来到验收的阶段。今年9月,生态城项目傲然迈入五周年。
截至2013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占其13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估计到了2030年,城市人口将继续攀升至总人口的70%。在这种空前急剧的人口迁移过程中,中国领导人面对的其中一项主要挑战,便是如何在快速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平衡,最终达致人与环境双赢的局面。
在此大前提下,两国领导人在2007年决定联手打造中新天津生态城。
新加坡与中国政府1990年代曾经联手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多年紧密的合作与磋商、深入的交流和经验的累积,终于创建了中国最成功的工业园区之一。这些背景与基础,使新加坡成为中国在发展天津生态城计划中,最理所当然的合作伙伴。
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为中国和新加坡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实施各种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理念的新平台,经过五年的耕耘,今天的生态城已被国际上普遍认可为创新的典范。引领美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非政府组织生态城建设者(Ecocity Builders)协会主席理察·瑞杰斯特(Richard Register)表示:“全世界有很多不错的环保项目,但它们都是在城市中的小范围内。把整座城市都设计成亲环境且环保,中新天津生态城在这方面确实是佼佼者。”
如今,中新天津生态城已成为中国城市环保建设的领头羊,但却有越来越多中国城市奋起直追,大力发展可持续项目,有些还跟不同国家的政府进行合作。
天津生态城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许多批评者对于近乎泛滥的“生态城”项目提出质疑,包括所谓生态城项目到底有多少实用价值?会不会只是昂贵的政府示范工程?这些项目最终会否真的亲环境,或只是产业发展商的宣传伎俩?
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郑锦宝表示:“在中国有很多生态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最大的差别在于它是两国政府间的高层合作项目。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与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天津市政府紧密合作,督促项目的发展,两国副总理每年都举行会议以检讨进展并制定策略方针。生态城不仅是项大型计划,还是已经启动的项目。我们有明确的生态目标要达成。中新天津生态城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上的努力,已赢得全球媒体和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
五年前获选为中新天津生态城所在的土地,还只是一片不宜耕种的盐碱地、盐田和满布污水组成的荒地。这与其他环保项目在优越的生态条件下的开发截然不同。中国政府一开始就明确设定,选址必须是不占耕地、缺水的地区,以便实现资源的循环和利用。这给规划及开发方带来严峻的考验。然而从另一方面去想,如果在这种先天匮乏的条件下也能成功变貌,彻底改头换面,岂不是对其他地方的发展更能起着典范作用?而实际上,生态城的成形,不仅彻底改造了一块荒芜之地,也证明生态的平衡与复原,是可以和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并行不悖的。
生态城的指导原则
天津生态城的开发以两大宗旨为基础,即“三和”与“三能”。“三和”是指追求人与经济活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三方面的和谐。“三能”则是指生态城的建设必须能施行、能复制以及能推广。生态城的发展模式必须能复制和推广到中国的其他地方,这是使它兼具实用性与关联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5月到访天津生态城时,除了肯定生态城的进展,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生态城要展现建设可持续性城市时,也能兼顾三个和谐的目标。很多中国其他地方的官员,包括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其他区域的官员,都造访过天津生态城,学习生态城的发展经验。
天津生态城的一项开创性概念,就是确立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这些指标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以及区域协调融合四大方面,展现一个可持续城市方方面面的发展,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包括100%的绿色建筑、100%的直饮水、至少60%的垃圾循环利用率,以及不低于20%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等。
在国际上关于生态城市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至今对生态城市的定义,仍没有一套能被普遍认可的标准。天津生态城的这套框架,有助于设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并能作为项目进展的测量指标。
生态城的绿色概念
天津生态城吸引人的一个特点是它虽然致力于绿色环保,却不需要付出高昂代价。这是确保项目在商业上可行的关键。
绿色城市始于绿色的总体规划,而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总体规划,便是以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为首的一支新加坡规划团队,配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汇集双方的建设管理概念与优势,形成一套规划方案。城市规划团队明确地发展绿色交通的概念――鼓励对公共交通工具和脚踏车的使用以及推广步行。生态城里有免费的接驳车、宽敞的人行道和脚踏车道,步行500米内可达免费的公共休闲设施。这些细节,都使得生态城既享有步行的便利也更宜居。
新加坡建设局(BCA)与生态城管理委员会(ECAC)及其他中国专家联合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GBES)。GBES建筑依据六大原则设计:节约能源、节约材料、节约水资源、有效运营与管理、提供高品质环境质量(室外与室内)。
生态城内的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大多采用许多被动式的设计(passive design)方案,以便在不增加过多成本的情况下使建筑物更为环保。例如,保持简约以让空间和能源应用的效率最大化。经由模拟实验,屋子的朝向都规划成每天可接受至少两小时的光照,即便在寒冬月份里也一样。这样一来,对暖气与照明的使用就可大幅度降低。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舒适程度,也节省了家庭的能源开销。
生态城也设定不低于2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目标,这是个颇具挑战性的目标,因为生态城是个规模小而人口密集的城市,它没有强风或大河流可用作水力发电,而是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地源热泵,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些虽不是具开创性的新方案,但在中国来说,在单一城镇中大规模和全面性的引用,仍是极为独特的。
公共住房也是生态城的主要特色之一。综合指标体系中规定,生态城的住宅中,其中一项主要指标是至少20%的住房单位必须是公屋。因为生态城不仅是个新城镇,也是个可持续的社区,是各阶层社群的共同家园。这是推动人与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
生态城里的公共住房具备很多新加坡特色,例如设计上的特点。此外,公共住房在二级市场买卖后仍属于公屋,只有符合资格的民众才能购买。
几年前还是污染与发出恶臭的污水库,经过一番整治,迅速转化成了赏心悦目的休闲去处——“清净湖”,这可说是生态修复、绿化建设的样板。污水的治理目前已经完成,当整片湖区的整治都完成后,它就成为一个可供市民进行水上运动的休闲区域。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与生态城管理委员会紧密合作,并与管委会分享新加坡在全面管理水质方面的经验,包括建立针对业者的规范框架、在水泵站的实时监测系统、严格的标本取样、定期审核等等。生态城里的自来水经过测试,符合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
滨海论坛暨博览会:生态城市的交流平台
生态问题是当前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不少国家已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探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方案的迫切性。为开展国际间生态城市的交流,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和相关政策制定,以及促进生态理念和技术的推广运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2010年创办了以“生态城市创造和谐未来”为永久主题的国际论坛和博览会。此会由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承办,历届论坛邀请了知名学者、各国官员、企业代表共议绿色愿景,不但专业性强,更结合了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滨海新区是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示范区。天津生态城坐落于滨海新区,致力于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在展示了一座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第四届(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将于2013年9月15至19日在天津滨海国际会议中心、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五大展区之中将有一个是“中新天津生态成果展区”,展示天津生态城五年来所取得的不俗成绩。
在一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五年的时光仅是个开头,天津生态城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却是新中两国携手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
新加坡公司贡献良多
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SSTEC)是整个项目的主要开发商,由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主的中方财团,以及以吉宝集团为主的新方财团共同组成。
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何东雁透露,公司目前正和许多国际与中国发展商合作,分阶段开发生态城。它们包括吉宝置业、首创置业、万通地产。另外也与一些中国和国际发展商合资,例如世茂、远雄企业和三星。同时,合资公司也自行开发一些工业与住宅项目地段。至今为止,生态城共完成了7000套绿色住宅房,其中销售了5000套。
他说:“我们也开发了生态科技园和生态产业园,并已开始招收租户。今年,我们也与中方成立合资企业,共同建设一个新的生态信息园。这些不同园区会专注招揽不同产业入驻生态城,为生态城制造更多就业机会,注入经济活力。”
除了吉宝集团旗下许多公司,其他在生态城投资的新加坡企业包括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裕廊顾问(JURONG Consultants)及亿诺邦家具(Innoplan Technology)等。新科工程在生态城的生态科技园里建了气力垃圾输送系统(Pneumatic Waste Collection System, PWCS),收集可循环与不可循环垃圾,以及厨余。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由新加坡公司开发的PWCS项目。
JURONG Consultants提供了生态城低碳体验中心的概念设计,这是生态城合资公司在国际企业发展局与建设局的支持下,开发的高品质绿色办公大楼,展示了新加坡建设绿色办公大楼方面的能力。另一家新加坡公司亿诺邦家具则供应环保办公家具给生态城。
见证精彩的蜕变
经过五年不懈耕耘后的今天,天津生态城已初具规模,并被获批为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它也为中国其他有意发展可持续新城镇的地方提供了一个标杆。
在荒地上建起的生态城如今已吸引4000多名常住居民和超过1000家不同行业的公司。每天傍晚,生态谷――一条贯穿生态城、连接城内主要节点和中心的绿色廊道――的每个角落,都可见居民在悠闲踱步;而在滑轮公园和游乐场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随处可闻。
生态城商业街的各类餐馆可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接下来还将出现一个集合不同风味的新加坡美食城。这是由新加坡英诺集团(Inno Corp)所开发的项目,目前正加紧建设,在落成后将为居民提供琳琅满目的餐饮选择。
在教育方面,自去年9月开始,生态城里的诸多学府,例如天津滨海外国语学校及艾毅(IVY MI Kindergarten)幼儿园等知名学校都已开始招生。生态城目前有超过800名学生。新学期开始后,预计学生人数还会上升。生态城还有一项由社工提供的“四点后托儿服务”,为那些无法亲自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免除了后顾之忧。这些社工曾在新加坡接受过三个月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培训计划,并将一部分新加坡的理念运用到生态城里。
经过一轮翻新工程后,崭新的“生态城国际乡村俱乐部”高尔夫球场于今年7月重新开放。这个18洞锦标赛球场是世界第一个荣获奥杜邦(Audobon)国际“经典栖息地”(Classic Sanctuary)认证的球场。奥杜邦国际是关注环境教育与可持续资源管理的非盈利组织。在这里,球友不仅能享受高质量的球场设施,也能观赏到以球场及周围湿地为家的许多野鸟和野生动植物。绿头鸭和黑翅长脚鹬等候鸟都曾在此驻足留痕。
李奕贤:强化作为卫星城市的定位
在生态城欢庆建设五周年之际,中新双方政府已经放眼展望未来。国家发展部兼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李奕贤最近到访生态城时便指出,生态城应该成为可持续城镇化的研究与最佳实践枢纽。生态城也可以是社会管理课题的试点,为推广社会和谐尽一分力。
李奕贤也认为生态城应该强化其卫星城市的定位。他指出,随着中国持续城镇化,中国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充现有大城市的规模,而可持续的做法是在大城市周围发展若干卫星城市。李奕贤说:“如果生态城也能够肩负这些新任务,相信当我们在10周年回顾的时候,会因为天津生态城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而感到骄傲。”
何东雁则对生态城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在任何荒地上从无到有发展一座城市都需要时间,生态城同样需要若干年后,随着公共交通与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才能成熟茁壮。
他也表示公司会继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他说:“在建设起步区,发展初步的基础设施之后,我们也要着重于改变人们对生态环保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吸引更多人气,增加活力。这不仅仅是个达到环境指标的绿色城市,也应该是个让人想在这里工作、生活居住和休闲享受的活力之城。虽然已经得到不少肯定,但我们还是要继续“刷新”想法,确保天津生态城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继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天津生态城显示了新加坡和中国之间良好而稳固的双边关系,它给我国的领袖提供了一个与中国领导人建立更密切联系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项合作来分享新加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并且通过建造生态城的做法,为现今面对各种挑战的许多都市提供实际且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让天津生态城成为能在中国其他城市及世界各处复制的模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