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的壮志与哀愁
城市的出现距今已有好几千年,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尽管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城市是人类最大的构筑物,人类的雄心壮志、构思和梦想都在城市中得以实现,然而它也消耗了全球85%的能源和资源,产生了同等数量的废气废渣废料废水。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由于气候变暖,海水面上升,被称为人间天堂的马尔代夫有可能惨遭淹没。
我国是一个建筑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每年我国新增的建筑面积大约20亿平方米,占世界一半,居全球首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造的房子占了中国五千年历史建筑总和的一半。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的能耗的30%,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称我国三大“能耗大户”。
探访天津生态城
令人忧虑的是,在我国的建筑中,95%属于高耗能建筑,约有三分之一需要进行节能改造。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节能减排成为大趋势。当前,生态城和绿色建筑被认为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把钥匙。那么,老百姓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带着这些问题,《大趋势》栏目踏上了探索发现之旅。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天津生态城。
有人说,既然城市是对大自然干扰最大的人工作品,其发展模式必然转变为对大自然干扰最小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生态城市。尽管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但其最核心的就是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目前在我国,天津生态城,就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个探索者。
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它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两国政府确定,要共同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它的选址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片区域之前由三分之一的废弃盐田、三分之一盐碱荒地、三分之一污染水面组成。为什么会选择这片原本环境较差的区域进行建设呢?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建设局副局长 王萌:如果一个建设生态城市,如果选择在资源丰富山清水秀,资源比较好的地方,它的困难降低的话,它的示范意义也就降低了,我们恰恰在这个地方,选择再一个不太适合人居的地方,通过我们的努力把生态城建成之后,推广意义大大增加,解决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地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的一些能有效的为这些问题解决提出新的思路。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负责人 董山峰:我觉得在全世界的探索里面,天津生态城还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实践经验的探索者。我觉得天津生态城做的比较好,是因为产学研的结合,能够把研究和生态和教学可以结合起来。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天津生态城这种由污染或废弃土地改造的做法成本较高、难度较大,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地区。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负责人 董山峰:虽然实践也许并不是100%的完美,但一定要有能力,并且有胆魄去反思,过程好和坏马上变到下一步指导实践,我觉得天津生态城做的比较好,是因为产学研的结合,能够把研究和生态和教学可以结合起来。这样很迅速的把实践的经验反馈到理论的层面来,在完善生态城的一些理论再指导实践,我觉得他有一个比较好的良性循环,能形成知识的累计,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亮点。
旧建筑的绿色改造
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绿色建筑。在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100%。这里是中新生态城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它的前身是一所中学,设计师对其进行了绿色改造。
天津生态城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原建设单位项目经理 于增强:教学楼的建造时间比较长一点,所有的地面都是采用以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水磨石的地面,我们对这种地面进行了保留,对整个所有的水磨石地面进行了打磨翻新,对中间破损的地方,颜色不太一致的地方,又重新进行了修补,基本保留了这个楼原有地面的原貌。这也是为了体验生态建筑的理念旧物利用的理念尽量利用旧物不对原有旧物进行破坏
目前我国有大量的旧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维护结构、空调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室内环境要求,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建筑理念。通过绿色改造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水平,重新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设计师的绿色梦想
我们问工作人员在哪里可以找到这座绿色建筑的设计师,他说在北京市佟麟阁路,原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他所在的单位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新华社是邻居。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天津生态城城市管理中心的设计师杨天羿,我们在天津采访时,很多人推荐我们去参观他设计的绿色走廊。
新华08: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绿色建筑的绿色走廊,大家可以看到我身旁的是玻璃幕墙,而我头顶是隔栅吊顶,在刚才当水循环没有启动的时候,我在室内感到一种闷热,而且光线是很刺眼的,但是水循环开启之后,我马上感到清凉的气息扑鼻而来。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 杨天羿:我们想是否能在这个木墙上面增加它的这个通过水过滤它的这个阳光照射进来的辐射。减轻它夏季这种带来的热量,能让这个里面形成一个很少使用空调但同时创造一个非常凉爽的空间环境。
杨天羿说,他们对这栋建筑绿色改造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绿色建筑理念转变的过程。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 杨天羿:在之前我们其实当时也是刚刚进入绿色这个建筑的领域,在这之前了就是受过很多的一些误导,甚至认为建筑和绿色的技术是两种剥离开的东西,但是在我们做这个案子的时候,我们发现所有这些并不是割裂开的,建筑和绿色的这个技术应该是一个相互融合的关系,技术是为建筑服务的
他们的办公楼就是绿色改造的另一典范。这座办公楼的设计师就是墨臣的总裁赖军。他认为设计重要的不仅仅是建筑形式,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他把旧楼的绿色改造叫“旧壶装新酒”,强调要把人性化的需求和感受放到建筑中。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 赖军:我觉得一进门厅,应该让人感觉到非常非常放松,因为我觉得有很多办公场所,给人感觉非常严肃,非常压抑,进来后可能会发现,有桥有水,有竹林这种意象,一方面是有一个轻松的环境,另外一方面,可能会有中国传统更写意的景象,然后我们在空间里边是把整个竹林这个意象穿插运用在整个建筑空间里,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是提供了大家非常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表示,目前在中国,绿色理念对于设计师而言已经从美学上升到伦理的高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朱文一:绿色建筑的理念我个人认为30年来已经都推广到哪个建筑师不敢站出来宣称我自己的房子就是不节能,就是耗能,今天没有哪个建筑师站出来宣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至少已经到了他自己觉得有意识了。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 赖军:我认为其实绿色建筑的发展,应该是慢慢渗入到每个设计师的思想,甚至他的血液当中,我认为我们最强有力的方式是不断的推出好的作品,让大家去感悟,去体验,在这个当中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有限
除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功能和形式,它的造价和成本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它不会比传统建筑高出许多呢?以杨天翼设计的这座绿色改造的作品来说,这座建筑绿色改造增加的成本约为62.8万元,占总投资的2.09%,单位建筑面积增量成本不到150元。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 杨天翼:在这栋里我们我们用的所有绿色建筑更多采用是被动式的绿色建筑技术,所以在这栋里面是非常底价的实现了我们成本控制。
目前广州、深圳等一些城市的用户已切身体验到其在节能环保、改善居住环境方面所表现出的实际效果。虽然不少人觉得绿色建筑价格“高”、品质“贵”,华而不实,是发展商在卖“概念”,但记者在广州市番禺区一绿色建筑项目了解到,业主普遍认为售价适中,对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感到满意。
广州市金山谷住户 余女士:我们也有考虑价钱,但是我不觉得它的价钱有多高。 冲凉,洗碗,洗菜,我们基本上都用热水。在用太阳能期间,如果不是阴天和下雨天,我们基本上不用电,因为都能解决生活的用量。所以,在这个方面,我就觉得为业主省了一大批,因为这个不是一天的事,这是天长地久,一直要用下去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陈宏:建筑是人来使用的,那么他的运营周期是非常长。按50年来算,或者按100年来算,那么这其中就是运营阶段占60%-70%。通过采用绿色技术,来节约对将来环境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做一个总的平衡可能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会更低一些。
王有为,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和起草者之一,他对绿色建筑造价和成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分析。
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有为:成本增长有两个算法,一个是用人民币来算,一个是用百分比来算,因为各个地方的造价不一样,用百分比的比较科学一点,我先说人民币,用我们的水平一星级增加50块,二星级大概在100多块,每平米增加,三星级大概200多块左右,总的来讲,百分比现在我们都基本上都在5%—8%,这个数据我认为可以。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如果在设计时采用适当技术、合理统筹,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比普通商品房的造价并没有太多增加,但由于缺乏引导和示范效应,很多开发商主动推广的积极性并不高。
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绿色技术总监 林武生:绿色建筑是比较新的事物,它采用一些新的绿色技术,会有一定的技术风险在里面。它需要地产商仔细地考虑这种绿色风险。比如说,它的工期会延长,这个钱加进去合算不合算?能不能找到一些技术亮点来实现它的投资回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朱文一:问题在于后面的运行可能不是现在开发的机构来做的,后面的运行有运行的公司来做,所以会出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局面,导致算运营成本的话,前面栽树的人就不干了。
中国绿色建筑方兴未艾
2012年5月5日,政府对开发商释放出了一个利好消息,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意见》明确,针对绿色建筑的不同星级,给予开发商真金白银的财政补贴,星级越高补贴越多,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分别获得每平米45元、80元的财政奖励。
其实,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广绿色建筑。2006年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后又陆续推出了相关细则和补充文件。
“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累计投入将超过5万亿元,发展绿色建筑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的绿色市场规模。
更重要的是百姓可以从中得到实惠。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使绿色建筑可以真正的“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深圳、厦门等地已经率先提出新建的保障房全部建成绿色建筑。记者在天津生态城调查时发现,其针对中低收入居民的中小户型的“公屋”全部为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成本为8000元/平米,对百姓的售价仅为7000元/平米,多出部分由政府补贴。更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家具、家电、装修全部提前完成,居民可以拎包入住。(出公屋素材)
新华08:当时设计的时候,为什么想把所有的家具,所有的电器都要配套呢?
工作人员:我一开始也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但是我感觉到政府这样做感觉到更加的用心一点,并且集中采购的话价格也比较便宜,使老百姓落到实处。因为房子是补贴的,一平米补贴一千元。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工作基础薄弱,建筑节能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要实现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筑比重超30%的目标,还需迈过市场认知度、政策配套和技术突围三道坎。
永远的欧伯罗斯
世界上第一座绿色建筑的诞生得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开始讲起。
欧伯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种的怪兽,可以吞食自己不停生长的尾巴而长生不死。古埃及与古希腊常以一对互吞尾巴的蛇纹形图腾来表现欧伯罗斯,它象征不断改变但永不消失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统合,也隐喻着毁灭与再生的无限循环。
1974年,伴随着第一次能源危机,第一座绿色生态建筑出现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它以欧伯罗斯命名,顾名思义,就是希望能达到完全与环境共生而自给自足的住宅设计。
到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出现后,绿色建筑开始逐渐被推广。
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所BRE公布了办公大楼建筑环境负荷评估法BREEAM,成为全球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2000年以后,全球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掀起了热潮,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风靡全世界。
纽约的绿色畅想
目前,西方国家开始将绿色理念从绿色建筑扩展到整个城市系统的建设。今年,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宣布致力将纽约打造成成美国“最绿色”的城市。
纽约市市长 迈克尔·布隆伯格:我们要通过对未来美好的畅想来更好的建设纽约市,使这座城市从过去创伤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自2010年以来,纽约市计划推广一系列降低碳排放、改进公共卫生环境以及可回收材料再利用等绿色环保措施来改善城市环境。布隆伯格表示,到2030年,引入绿色元素或将在能源消耗方面为纽约市节省4亿美元。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我所在的纽约成为美国的绿色城市之一。这起初令我很惊讶。这怎么可能是真的?但是后来我想了想,它的交通、临近街道的环境、方便的自行车道 、大型公园,我不认为这些设施有损生态环境,相反,这些设施对于环境是有正面意义的。
《大趋势》栏目通过中国留学生采访到了哈佛大学的教授,请他们讲述了西方绿色生态经验。Peter Rowe 是哈佛设计研究院前院长,哈佛大学杰出贡献教授,他认为美国在绿色环保上取得了进步,但还没有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荷兰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哈佛大学杰出贡献教授 设计研究院前院长:世界上其地方也有做得更好的,像荷兰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从某种角度说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能源利用,环境资源等方面做的比较好。
近年来,西方国家推行严格的零能耗建筑政策。零能耗建筑通过太阳能板和地源热泵等技术,使建筑自身消耗的能源能够自身产出,达到采暖、通风、空调等设施的零能耗运行。Martin Bechthold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建筑技术专业的教授,他认为尽管欧美各国都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目前距离零能耗的目标还很远。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教授Martin Bechthold:我认为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即使现在有一些尝试确实取得了成功。从长期来看,我认为零能耗发展还是很有意义的。
关于城市的未来趋势,Peter Rowe 和Martin Bechthold教授都不约而同好提到了“可持续发展”。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教授Martin Bechthold :应该注意如何保持其城市的可持续性。我比较喜欢“可持续”这个词。
Peter Rowe教授:我主张一种可持续的城市设计,那是对3 Es的一个均衡,经济、社会公平和环境。这些是城市建设应该注意的,不仅仅是生态。
他们两位都表示,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要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天下同归而殊途”, 2000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士多德就抛出了问题“人类为什么要居住到城市?”他的答案是,城市绝非建筑,人们到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著名设计师沙里宁也有相同的观点,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认为“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市民的理想、抱负与素养。”大师们传导的共同声音是,城市的本质内涵是要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提到中国的城市建设时,Peter Rowe教授对我国近年来的探索和努力表示赞赏,他还说自己特别喜欢上海。
Peter Rowe教授:这是为什么我尊重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我知道你们为此做了很多。像上海的环境就是我最喜欢的,在20年的建设中给出了最好的证明,比如交通拥堵情况比过去好了很多,城市里的公园更多了,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多样化。
Peter Rowe教授同时指出中国建筑的质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他说中国10年前就能建造出高质量的建筑,相信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Peter Rowe教授:中国一直都有非常好的工程师,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所以在工程技术上应该能具备高质量。
绿色建筑离我们并不遥远
其实,绿色建筑不是西方国家的发明创造,也并不是今天才出现,中国古代就有绿色建筑的理念。绍兴兰亭、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之所以流传千古,并不仅仅依靠建筑实体本身,而是因为建筑、山水环境、文学创作、人文情怀,融汇为一个充满感染力的整体,能够激发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情感,因而就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和美丽。
两院院士吴良镛提出,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既满足安全和生产的要求,更追求一种人文意境,在哲理上有一种“中国智慧”。
中国的民居一直遵循着天人合一、适宜朴素的理念。京津的“四合院”、桂北的吊脚楼、岭南的骑楼、陕北的窑洞都蕴含了传统民居的绿色节能理念。
赖军:很显然,绿色实际在近代,大家都愿意用科技手段去完成,但是实际这种绿色是比较昂贵的绿色,是代价比较高的,实际我觉得最传统,原始的建造方式,其实它是绿色的,比如四合院,它真的能做到冬暖夏凉的。
新华08:其实,绿色建筑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这也是一种关于生活方式的思考。因为假如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不进行根本的转变,没有真正认识到少开空调、少开车、少用塑料袋的重要性;不摈弃攀比、浮躁、虚荣这些华而不实的消费观念,那么再多的建设与发展只不过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再次攫取和掠夺而已,离我们的绿色生活也就更加南辕北辙了。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 杨天翼:我觉得我们所有使用者他真正拥有一颗绿色的心,这还是很远的,但是我们平常生活的这些建筑实际上它无处不充满了绿色的这种观念。
百姓心目中的绿色概念很简单,就是便利、节能、宜居的居住环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朱文一:真正要达到绿色,一定要加上社会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绿色,节能减排习惯的养成,中华民族的节俭的优良传统的再现,跟物理层面上去节能减排创造绿色建筑同等重要。
建筑和城市规划大师吴良镛提出,我们号召推行绿色建设运动,着眼点不仅仅是绿色建筑、生态环境的修复、节能减排,而是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复苏的综合建设战略。因此,这是一场人居环境的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