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新生态城 一个宜居城市的未来之梦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09日    来源:今晚报

      2020年的某天清晨,张三从睡梦中醒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他住的这套公寓采用地源热泵空调供暖和制冷,冬天,地源热泵将地下深处的热量“抽”上来,提高温度后供室内采暖;夏季,又将室内热量“取”出释放到地下深处,以保证室内的凉爽。这种地源热泵空调无污染、无外挂、无噪音、无热岛效应,在张三所在的这座城市被广泛应用。

      洗漱用的热水来自楼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在公寓建设之初即被预置在楼顶。水龙头采用节水设计,每秒出水量仅0.06升,但由于出水口带有起泡器,即使流量很少水流却仍很强劲。张三日常使用的自来水,有超过50%来自收集起来的雨水、回收处理的中水、淡化的海水等非传统水源。

      吃过早餐,准备去上班。走出公寓大门前,张三把前一天已经分好类的生活垃圾扔进了一个管道。这是一套真空垃圾回收系统,通过预先敷设的地下管道,利用真空抽吸的原理,城市中的垃圾被自动传送到收集站集中处理。在这里,居民们再也不容易看到乱飞的蚊蝇,也不会闻到垃圾腐烂后的臭味了。

      张三的家距公司并不太远,骑上自行车沿着专门的慢行车道,只需几分钟便可到办公室了。那是一家坐落于动漫产业园中的创意公司,专门为联想、戴尔、惠普等IT公司进行工业设计。在这座城市,创业产业、环保产业、高端服务业是支柱产业。写字楼采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设计,外墙材料能够“智能”吸热放热,可以大大节省空调、照明用电,消耗的能源20%以上来自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工作间歇,张三接了两个电话。一个是“邻里中心”的管理员通知他周末将召开居民大会,表决出售社区广告位所得资金的使用方法;一个是北京总部的领导通知他下午去开会,共同商讨一个客户的设计方案。张三算了算,晚上他大学刚毕业的弟弟从外地来津,自己从北京回来刚好可以在火车站接上他。

      吃过午饭,张三步行去距离办公室500米远的轻轨站,前往北京。路边,长满了耐盐碱的绿色植物。马路上,不时经过几辆电动公交车,而传统动力的汽车却很少。道路上没有一个井盖,慢行道采用全透水结构,可有效避免雨天积水,并能实现雨水收集和再利用。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再过两年就把父母接过来。这里的空气质量远比老家好得多,一年中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气可以超过310天,很适合老年人居住。

      从轻轨站上车,在天津站转乘城际列车,1个多小时后抵达北京,再换乘北京地铁到公司总部。花了2个小时,与总部的同事和客户共同讨论了新方案,之后返回天津。18点20分,在天津站接上弟弟。不到19点,他们便到家了。

      吃晚饭的过程中,和弟弟讨论了他的新工作。弟弟即将进入一家全球重要的节水产品研发中心,明天就可以去服务中心办理公屋居住手续——在这里,有20%以上的公屋专门提供给低收入者。

      吃过晚饭,张三带弟弟在城中转了转。在这里生活很方便,每个居住区,步行500米范围内就有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体育设施、医疗机构。他们先在社区运动场打了会篮球,又去商业街吃了点小吃。这里有一个类似新加坡牛车水的小贩中心,里边云集了各种新加坡小吃,非常热闹。

      22点30分,哥俩回到公寓。在安顿好弟弟之后,张三也上床进入了梦乡。

      这不是科幻小说,这是中新天津生态城未来生活的一幕。“生态城市”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概念。维基百科中,对“生态城市”的解释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如今,在全球都在倡导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正致力于创造这样一个宜居城市的样本。在巴西,有库里蒂巴;在阿联酋,有“马斯达城”;在天津,有中新生态城。

      2007年4月,中新两国领导人确定了在中国合作共同建设一座生态城市的意向;2007年11月,中新两国签署建立中新生态城的框架协议;2008年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式开工。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示范新城,也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继苏州工业园之后第二个合作建设项目。

      经过1年多建设,生态城4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生态城起步区30公里道路、58公里水气热管网、210公里通信管网、7.3公里垃圾管网全部竣工;完成了30平方公里土地征转审批,累计征收土地16.3平方公里,拆迁25万平方米,土地吹填500余万立方米;国家动漫园、生态住宅、酒店、办公楼宇、雨污水泵站已开工建设,3.5万平方米的建设公寓已投入使用,开工总面积105万平方米。

      今年,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发展将全面进入快车道。全年力争做到产业园区建设开工95万平方米,竣工53万平方米;生态住宅建设实现58万平方米封顶,215万平方米在下半年具备预售条件;新建道路20公里,完成绿化面积238万平方米,实现总开工面积400万平方米,同步推进环境工程等配套工程建设,启动起步区外约4平方公里的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年初,生态城刚与台湾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签下了一笔大单,投资130亿元,携手开发总建筑面积达140万平米,可容纳约13000户家庭的综合生态社区以及为生态城居民和游客量身打造的活力休闲中心。此外,生态城还同三星C&T公司合作,欲图在天津生态城内打造首个绿色中央商务区(CBD)。下半年,生态城内的第一批绿色住宅将推向市场。

      至此,这座寄予了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厚望的合作项目将从纸上的规划跃身变为现实中的城市。

      “生态城不只是一座试验化的城市,更是着眼于可复制的城市生态解决方案。”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吴财文说。“建一座城容易,但是能让城里的人改变旧有生活方式,过一种真正生态的生活才是最难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建设,还要推动他们改变生活方式。”

 

      绿色交通:步行500米可乘轻轨

      在未来的中新生态城,小汽车将不再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并且广泛使用以电力和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新型能源交通工具。这样,就带来整个城市设计规划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当居民外出时,通过轨道交通、公共汽车与外界接驳;在城市内,则通过步行、自行车等到达商业和其他服务设施。

      生态城内部,规划了机动车道路系统和慢行道路系统,其中高密度的慢行道路系统,串联大部分居住、产业和公共设施,结合绿地系统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使慢行方式逐步成为居民出行首选,实现人车友好分离、机非友好分离和动静友好分离。

      积极建设由“轨道交通、城内公交骨干线、公交支线”构成的三级公交服务体系,不同层级的公交线路之间、公交线路与慢行交通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和衔接,满足片区之间及与外围邻近地区的公交快速联系;结合各级中心和生态社区设置公交站点,为生态城各片区提供高可达性的公交服务,尽量在每一个细胞(居住社区)的两侧均设置公交车站,人们步行二三百米即可搭上公交。

      以轨道塘汉线沿线50米宽的开放空间串联4个综合片区和生态核,与两侧居住、绿地以及公共设施紧密联系,不仅成为生态城内部的主要公交走廊,更融合交通、生态、观光、休闲、购物、安全等功能为一体,形成生态谷,成为生态城综合功能主轴。未来的生态城,70%至80%居住人口,步行500米即可到达一座轻轨站。

蓟运河故道效果图

      水处理:水龙头节水一半多

      在诞生之初,解决污水问题是生态城的首要任务:附近的蓟运河,周边的工业、生活废水常年流入;北部还有一个面积2.7平方公里的污水库,常年承接来自周边区域的污水。为此,生态城规划了一座新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以此来解决区域内污水处理的问题。原有的污水库将进行底泥修复改造,净化水体后成为景观湖,名字就叫“净湖”。

      而这仅仅是生态城建设的第一步。未来的中新生态城,将以节水为核心,注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供水结构,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需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50%。城中的建筑物屋顶、路面、停车场、广场等一切露天场所,均设计了广泛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起来的雨水进入蓄水池,可补充城中的景观用水,也可用于绿化、清洁用水;居民的生活废水、工厂的生产废水,通过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产出的中水可用于冲马桶、植树种花、清洁路面等;利用发电厂的再生水以及海水淡化技术,很多非常规水源更多地被利用在生态城中。同时,还将试行分质供水,饮用水、自来水、中水等不同用途的水源通过各自的管道入户,实现更高效率的应用。

      未来的中新生态城将会达到怎样的节水目标,有一个具体的数据:目前市场中应用的普通水龙头,每秒流水量0.15升;好一点的节水龙头,可实现0.08升;而未来生态城中使用的节水龙头,这一数值是0.06升,达到新加坡的标准。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图

      公共设施:邻里中心实现社区自治

      生态城将构建“生态城中心-生态城次中心-居住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4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学习新加坡的模式建设“邻里单元”。这意味着:第一,将在社区内解决大部分生活需求;第二,社区内的居民将形成新的相互关系和管理模式。在新加坡,社区都有一个介于物业公司和居委会之间的“邻里中心”,中新生态城也在考虑如何引进新加坡的这种社区管理方式。未来生态城的市民不仅生活在新科技搭建的大厦里,还将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中扮演不同于以往的角色。

      未来的生态城,将规划充足的商业金融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服务。商业金融业设施将结合轨道站点和各级服务中心设置。城市中心将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方便幽雅的休息场所;片区级公共设施中心重点发展商业和贸易金融业;社区内部生活生产服务配套的商业中心,分散布置在各居住社区和产业区内。

      文化娱乐设施将规划建设艺术展馆、歌舞剧表演场馆等大型文化活动场所,重点分布在城市中心和生态片区内。每个居住社区设立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和老年文化活动馆,建立生态城、生态片区、生态社区三级图书场所。大学与科研基地中的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与设施共享。在蝴蝶洲建设生态展示、教育基地;在国际生态论坛南侧建设蓟运河博物馆和文化园。

      体育设施提倡公共化与社会化,实现一馆多用、一场多功能。国际生态科技大学和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公众开放。蓟运河博物馆西侧地块开发时应安排一定规模的体育运动设施。各居住片区结合需求设置康体设施。

      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保障生态城和谐健康发展。在北部片区东侧安排市级综合医院;在蓟运河故道北侧滨水地区适当安排疗养、保健、康体设施。注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适应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要求。

      教育设施与生态环保研发、产业化功能相结合,安排重点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在起步区北部建设国际生态科技大学(暂名)。完善社区教育网络,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

      生态社区: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为了加快建设速度,中新生态城起步区各个项目甚至春节也几乎没有停工,大型吊车、打桩机以及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服的施工人员构成了中新生态城生动的建设画面。而与一般工地不同的是,这些建设中的高楼大厦还包括特意为那些建筑工人建设的“建设公寓”,以及为生态城普通就业者建设的首批500套住宅公屋。

      据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建设局副局长王萌介绍,“建设公寓”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为7000名建筑工人提供生活住宿。“建设公寓”除满足住宿、盥洗、淋浴、就餐等基本功能需求外,还在公共区域规划建设超市、邮局、二级市场、培训、娱乐、便利店等设施,为建筑工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住宅公屋是针对企业员工销售的保障性低价房。住宅公屋套均建筑面积55平方米,是生态城在借鉴中国、新加坡两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住房模式创新,主要为了解决生态城内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建设公寓和住宅公屋都体现了生态城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是生态城探索构建和谐社会新途径的重要标志。建设公寓和住宅公屋将在年内具备交付使用条件。届时,一个充满绿色和谐精神的生态人居社区将全面展开。

      记者了解到,今年生态城计划开工建设245万平方米商品住宅,所有住宅将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和建设,在房型安排、材料选择及施工建设方面都体现生态设计理念并运用国际最为环保的设备施工。如采取多项绿色节能技术措施,实现节能70%、太阳能热水占生活热水总供热量不低于6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绿化率不低于40%,可循环材料使用率不低于10%,利废材料使用率不低于30%等节能环保目标。另外,生态城全部住宅都将进行精装修,以减少个人装修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

      在生态社区建设方面,生态城已初步建立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指标体系要求生态城所有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为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管委会与天津市建委组织设计单位开展了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评价体系的编制工作。生态城将在确保建筑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居住环境。目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绿色施工技术规程已报天津市建委备案。生态城将创建一套可实行、可推广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目标做出积极的探索。

      另外,生态城还将探索住房制度改革,优化住房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建设适宜不同收入群体和境内外人员居住创业的和谐社会。

区内绿色交通效果图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

      居住区没有锅炉、烟囱,冬季取暖热量来自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屋顶的自然光可以通过导管导入地下车库用来照明——这些来自自然、没有气味、没有污染的清洁能源将成为天津中新生态城人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本市居民生活带来低碳舒适的人居生活体验。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建设局副局长王萌表示,为了保证低碳宜居环境,生态城首先从能源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规划要求生态城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即使用比例为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而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能源再生利用率仅能达到1%~2%。同时,城内公交也全部采用清洁电能源。

      生态城清洁能源计划主要包括大量采用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能源梯级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形成与常规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利用模式。比如应用热泵回收余热、热电冷三联供以及路面太阳能收集等技术,实现对能源的综合利用;将着重建立综合处理与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

      目前生态城的清洁能源规划已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竞相投入资金和新技术,包括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太阳能应用企业、污水源热泵交换应用企业等。如污水处理企业应用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可以通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作为系统冷热源,满足夏季供冷、冬季供暖及日常生活热水需求。记者在现场看到,中新天津生态城第一个公建项目——生态城综合服务中心综合办公楼已经体现出清洁能源的应用:这座楼大量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地源热泵技术,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解决应急照明的用电,采用地源热泵实现采暖和空调热能交换。

      在节能减排指标方面,据生态城环保部门和统计部门人士介绍,与常规同等规模城市相比,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能源结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产业结构、环保建材的使用等,可以保证规划建设实施后二氧化碳少排80%。其中45%来自于能源结构的贡献,24%来自绿色交通的实施,5%来自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同时,按照规划建设实施的生态结构,其中的绿地、屋顶绿化和水面还可以进一步实现二氧化碳的吸收,折算成少排碳的比率为6%。根据生态城碳减排的潜力,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值定为150吨-C/百万美元,该值低于加拿大同期的排放强度,与美国接近。

慧风溪生态廊道效果图

      景观环境:城中将没有垃圾桶

      未来的中新生态城,人们再也见不到垃圾桶了。因为按照规划,在30平方公里区域内生活垃圾收集全部采用垃圾自动收集系统。目前,面积7.8平方公里的南部起步区,已经预埋了地下管道。将来,每一座生态城的住宅都将有一个气动垃圾回收口,业主只需将分好类的生活垃圾扔进不同的回收口,便可通过真空抽吸将垃圾传送到回收站被统一处理。这样,生态城内再也不会有垃圾的恶臭、乱飞的蚊蝇了。

      其实,类似于分类气动垃圾输送系统这样的新技术,在生态城内应用的非常多。如改造污水湖产生的底泥,经过无害化脱水处理后,被用做在生态城起步区内制造“新生土地”。据介绍,目前起步区内脚下约1米深的土壤都是后来填垫的。

      为了保证生态城的环境质量,相关部门建立了一整套的指标体系。建立了项目审批与环境管理相结合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建设了覆盖全区的环境监控网络,严格管理施工项目;控制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标准、严格监管,保障水环境达标;科学分区、加强对各类适用区域管理以及噪声防治监管,保障声环境达标。以住宅建设为例,从项目审批到施工再到入住,管理部门将对其全程控制,以保证住宅达到规定的节能标准。

      通过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生态城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规划中期,水质达标率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低于60%。

      未来的中新生态城,景观环境将遵循“水、绿、城、文”4个主题,以轨道交通为主轴,临近轻轨站的都是密度较高的公寓,远离轻轨站的都是低密度TOWNHOUSE,外围低强度开发地段与自然环境有机交融,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和起伏有序的天际轮廓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