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6项指标要拿到全世界去说
发布日期:2008年05月07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年,一座面积逾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35万人的新城,将崛起在渤海湾畔。这就是由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的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该项目作为中新两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合作项目,被认为是两国继苏州工业园区之后合作的“新亮点”。

      5月6日,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下简称“总体规划”)公告新闻发布会在天津滨海新区泰达中心酒店举行,备受各方关注的总体规划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自去年11月两国正式宣布项目启动之后,围绕着中新生态城建设的总体规划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当中。

      2007年11月12月编制工作启动;此后,《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方案》编制完成;4月初,在新加坡召开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方案被原则审议通过。

      在总体规划公布之际,本报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作为总体规划的主要负责人,他参与了整个规划方案的起草过程,并将“复合生态系统”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

      根据规划,生态城建设以“经济蓬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为目标要求,并围绕此提出26项指标。“指标体系经过了反复研究和两国政府的磋商,未来生态城的建设就是要依照这些指标来开展的。”杨保军说。

      据他透露,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在听取规划联合工作组汇报时,也表示这个指标体系是“硬碰硬的”,是要“拿到全世界去说话的”。

  生态城是个复合系统

      《21世纪》:据我所知,中新生态城项目承载了两国政府探索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为什么重任会落到天津身上,而不是国内其他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或者苏州?

      杨保军:我想是基于以下因素考虑的。首先,天津肯定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新加坡人判断天津崛起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当年他们选择毗邻上海的苏州来建工业园也是这个思路;另外,滨海新区现阶段也有一些功能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中新生态城建在这里,不是平地起家,其定位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跟周边的产业发生很好互动。

      世界范围内天津并不是第一个建生态城的,全世界已有三十多个城市开始类似项目。但是,我们在对全球很多已建和在建生态城项目研究后发现,像天津中新生态城规模这么大,一开始就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建设管理的案例还没有。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项目意义重大。

      我觉得,决策者想通过中新生态城的建设,结合中国的经济转型,来探索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路径。这背后的思考是,由过去粗放式、低效率使用资源的消耗型发展转换成循环式、可持续的发展。正基于此,中国提出生态城选址的要求,一是要不占耕地,二是要在缺水地区。

      《21世纪》:那您眼中的“生态城”该具备怎样的条件?拥有一个优美自然环境的城市就可以称之为“生态城”么?

      杨保军:考察生态城,你必须用复合的眼光来看待才能理解。

      生态城最根本的概念是“生态”,英文为ecology,是从希腊文过来的,指人和环境之间要有一种和谐关系,其中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态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你如果用纯自然的眼光来看生态城是看不清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花一千万在沙漠里养一朵花,这样的事其实不是生态。

      细解总体规划

      《21世纪》:最新公布的总体规划,可以看作是未来中新生态城建设的“指引”,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规划大致情况?

      杨保军:规划的主要构思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宏观角度通过对区域生态、交通的分析,确定生态城的总体布局结构;微观角度通过对绿色交通、邻里单元的研究,确定生态社区模式,从而确定生态城的空间肌理。

      根据中新双方的选址原则,生态城最终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汉沽和塘沽两区之间。东至汉北公路——规划的中央大道,西至蓟运河,南至永定新河入海口,北至规划的津汉快速公路,规划范围约30平方公里。该范围内,现状用地三分之一为盐田、三分之一为水面、三分之一为荒滩,土壤盐化程度高,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规划确定到2020年,人口达到35万,总建设用地为25.7平方公里。

      《21世纪》: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总体规划指标框架体系?我发现,其中有些指标定得比较高,比如说绿色交通要达到90%,这样高标准实现起来是不是有困难?

      杨保军:我们按照建设一个经济蓬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生态城的目标要求,提出指标26项,其中控制性指标22项,引导性指标4项。指标突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节约与重复利用、社会和谐、绿色消费和低碳排放等理念,既体现了先进性,又注重可操作性、可复制性。

      具体指标在我看来定得不算高,拿绿色交通来说吧,目前国内已经有城市做到了70%,中新生态城作为一个全新的城市,完全可以好好规划。

      《21世纪》:生态城在生态技术应用方面会不会有新的尝试?

      杨保军:会有多方面的尝试。以再生水利用为例,合作方新加坡有丰富的经验,我们规划中就有所借鉴。生态城将建独立的环状再生水管网系统,产生的再生水主要用来浇灌花木、清洁街道、冲洗厕所,乃至回灌河湖水系作为景观水。

      交通与就业指标最关键

      《21世纪》:26项规划指标中,您认为哪些将是决定生态城成功与否的关键?

      《杨保军:我认为两个指标非常重要,一是绿色交通,一是就地就业率。如果离开了这两个指标来谈生态城,可以说是纸上谈兵,而这也是我跟天津方面一再强调的。

      《21世纪》:在总体规划中,绿色交通有何目标和具体体现?尤其是公交系统将呈现什么样的面貌?

      杨保军:绿色交通,实际上就是要求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尽可能少。我认为交通工具的绿色级别应与交通规划中的优先排序相对应,在公共资源分配与公共管理中的排序是行人、自行车、公交、小汽车。

      生态城的公交将提供两个层次的服务,生态城对外以及生态城片区之间的便捷服务。对外公交主要包括,轨道与公交辅轴主要承担南北向对外联系,另规划了3条东向、东南向衔接海滨休闲度假区的对外联系公交。片区公交则以生态城中心为起点,规划了环湖旅游线串连生态城主要旅游景点,4条区内公交骨干线提供轨道站点接驳、片区之间快速连接的服务。规划中,生态城100%的人口与就业岗位,在500米范围内都覆盖有公交站点。

      《21世纪》:生态城主打“生态牌”,强调绿色交通可以理解。但您为什么还提出“就地就业率”也是成败关键?

      杨保军:世界上建了很多新城,但成功的没有几个。之所以会这样,大多因新城经济发展滞后、本地就业差,慢慢由“新城”变成了“卧城”。不能说建一个生态城,天津市政府今后每年还要掏多少钱去养活它,这样的模式不可持续。

      所以,生态城需要吸取世界各国新城建设的经验教训,实现较高比例的就地就业率,避免卧城化。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对就业岗位进行了需求测算,结论是生态城应可以提供21万个就业岗位。

      《21世纪》:生态城应该主要发展哪些产业,来提供这21万个就业岗位?

      杨保军: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这可以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口。同时,应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国家将中新生态城放在天津,地方就应该借助这个平台,围绕环保产业大做文章。在我看来,中新生态城应争取成为今后中国参与国际环保事务的一个平台。国际性的环境保护大会可以在这里召开,最新的环保技术可以在这里交易,国内企业可以在此围绕生态环境、可再生能源去占据产业链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