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公告
市安定医院院长支招:面对疫情 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17日    来源:每日新报

       在今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安定医院院长介绍说,为做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我市从守护心灵角度出发,通过加强我市心理援助热线建设等方式,关心关爱广大群众和一线工作人员心理健康。

       疫情防控期间,我市组织各区统筹现有心理卫生服务资源,建设心理援助热线,共设立市区两级心理援助热线9部,接线员38人,面向全市提供疫情应对期间心理援助服务。市卫生健康委着力加强市心理援助热线(88188858)建设,新增一条心理援助专线(88188239),接线坐席数增加到4部,并抽调6名心理科专业人员充实热线接线员队伍,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服务。

       1月24日至2月14日,我市心理援助热线共接收有效来电2025通,其中疫情相关来电1344通,均由接线人员进行了心理疏导,满意率达到100%。通过对来点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抗击疫情期间,社会公众主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一是过度担忧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线的内容从询问疾病的性质、传播途径,逐渐转变到对自己及家人被感染的担忧。例如,有的人不得不外出买菜或取快递,回家便担心被感染,有的人身体不适,犹豫要不要去医院。还有的人去过确诊患者经过的路线,自我在家隔离,担心、恐惧。这样的人群由于不确定感,出现强迫性的搜寻行为,反复查找相关信息但又都怀疑,常常导致的灾难化结论,凡事都往最坏的方向想,因而产生巨大的恐惧感和无力感,甚至对他人或社会感到愤怒,提出过分的要求等等。这些情绪容易诱导或放大躯体反应,有些人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食欲不振、失眠等。此时,焦虑恐惧会被无限放大,从而陷入焦虑恐惧的恶性循环中。

       那么如何来应对这些压力,让自己能更智慧地保持或恢复身体健康呢?李洁建议大家:

       首先客观地分析自己被感染的可能性,若有潜在接触史,自我隔离期间要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适当的运动。

       觉察自我的想法,建立正向的自我对话。“我被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了,我会不会死?我的家人也被我传染了?“这个时候也许我们需要去问问自己:“我的想法符合现实吗?”“如果不符合,那符合现实的想法是什么?支持和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除了我现在想到的可能,还有其他的可能/解释吗?”“如果我的想法符合现实,那这些想法对我有什么影响?是帮助我解决目前的困难还是让我变得更加害怕,让我束手无策,坐卧难安?人的想法和信念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强的暗示作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身体更好地恢复健康。

       其次调整自己的情绪,使情绪着陆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你可以关注当下,聚焦此时此刻,观察你所处的环境,和当下还能做的事情,做深呼吸,听一首喜欢的歌,使自己的情绪安全着陆,稳定下来。

       第三,享受安静的独处时光,丰富自己的生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居家是有些无聊,但这是当前很多人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这样一种状态也是当前很多人想要而得不到的。

       第四,建立社会连接 虽然我们不能自由外出或被居家隔离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要“被隔离”。我们可以用电话、短信、微信或视频方式加强与亲友的交流。与人交流即是释放,是最有效的舒缓情绪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维持情感联系的方式。

       最后,寻求专业指导当上述无法缓解负性情绪,仍然充满恐惧和焦虑,并影响睡眠和饮食时及日常生活时,建议你寻求的帮助,同时不要排斥必要的药物。一些抗焦虑、抗抑郁及助眠的药物能很好地帮助到情绪反应严重的人,但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二是盲目乐观。面对此次疫情,大多数群众是非常重视,积极采取防控措施的。但是,部分群众抱有“做了很多预防措施就不可能感染”的盲目的乐观想法,更有甚者认为事不关己、不做防护。近一个月的疫情防控经验告诉我们,即使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也不可能保证100%不被感染,更不必说不做防护的危险性。不切实际的乐观会放松人们的警惕,加自己和别人感染的风险。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有些人肯能会感到厌烦或放松预防措施,一定不要过度乐观、麻痹大意,使疫情反扑。面对这种情绪,我建议大家:

       首先,恰当心态对待疫情信息,获取科学的疾病相关知识,建立正确的认知。在这样的关头,更要对疫情做到“心中有数”,认真看电视节目和正规媒体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了解病毒性质,掌握流行情况,不轻信某些传言。

       其次,正确宣泄情绪。压抑不良情绪会损害健康,因此提倡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式宣泄情绪,避免有害发泄。可以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有效沟通获取心理支持。 

       第三,加强社会连接。与亲朋好友的密切沟通,不但可以疏泄情绪,沟通中还可以交流有效信息,纠正错误的认知。在相应团体的归属感也使人感觉稳定和安全。

       最后,维持稳定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地看待生活,尽可能维持原有的规律作息,按照原先的节奏生活。规律、掌控感是应对不良情绪的良药。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保证睡眠,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三是不愿就医或抱有侥幸心理。在疾病流行期间,一些民众讳疾忌医、不愿意公开就医、或者抱有侥幸心理,不愿承认自己可能患病。这不仅增加了患病或传染的风险,延误了防范与治疗,还人为增加了统计、防疫、治疗等难度。

       有些民众自己或家人发热了,出现症状了,由于害怕在医院就医过程中,反而被病毒感染,因此宁愿心存侥幸,相信自己或家人没有被感染。还有的人害怕就医后自己或家人被隔离,害怕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病耻感、自罪感。在此,我建议大家:

       首先,获取科学信息,缓解恐慌。减少接触或获取有关灾难的信息,尤其是悲惨的或惨痛的画面信息,防止灾难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恐慌;找可靠的信息源,比如医疗机构、专业组织、政府机关发布的;三是要调动自己的既往经验、知识或常识去判断决策的正确性。

       其次,理性对待疾病,及早就医。及时就诊,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专业指导建议,对于疾病治疗,身体康复,家人安全都更有实际的帮助。

       第三,减轻内疚、自责和病耻感。没有人会愿意患病,患病不是我们的错。疫情开始的时候,我们对疾病病不了解,当我们被感染疾病甚至无意成为传播者的时候,我们同样也是受害者。因而无需过分自责、内疚。得了病就应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治疗,这是很正常的。

       最后,调节情绪和压力。识别和接纳当下的情绪,寻找和利用资源,维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同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